7月25日—28日,“大河奔涌‘数’说新发展”202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党报媒体行走进山东,“数字”黄河有什么新亮点?智慧山东有什么新发展?本报记者跟随黄河流域九省(区)及长江流域省级党报媒体代表团一同进行探访。
“数”说科技:“最强大脑”输出前沿智慧
作为黄河流域的“最强大脑”,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肩负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算力和数据支持的重任。据了解,在ISC2023高性能计算大会上,济南超算所构建的验证性计算集群在10节点研究型榜单登顶夺冠,继济南超算山河计算集群在ISC2022夺冠后再次大幅刷新了该榜单历史最好成绩,领先以往历史纪录15倍。这不仅意味着济南超算的存储基础设施问鼎全球,也标志着我国存储系统实现“弯道超车”。
作为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主”企业,浪潮集团积极实施硬件、软件、云计算服务“三轮驱动”战略,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浪潮凭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技术实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中国、数字强省建设。
■下转第4版
■上接第2版
“数”说生态:黄河入海口的“黑科技”
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伫立于安澜码头一侧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正借助“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技支撑。
保护区研发的“鸟脸识别”技术,利用大数据库和专家智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监测中心实现对黄河三角洲的环境、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监测,并对道路出入口、鸟类分布区、道路节点等关键位置实行24小时全面监控,实时掌握人为活动状况。
保护区新建的空气质量监测站,可实时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变化情况,及时、科学指导保护区空气质量监管与保护工作。
在生态系统监测方面,保护区建设了3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场,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保护区还构建了科学补水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位、流量、水质、降雨量等信息,可根据湿地需水量生态阈值进行科学补水。
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与“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的落地,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018年以来,现行流路的造陆、蚀退面积达到基本平衡。
“数”说安全:一“幕”了然 一“图”到底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智慧化工园区项目中控室的智慧大屏幕,正在对57个危化品生产装置和182个危化品罐区进行实时监控,每个罐体的压力、温度、可燃或有毒气体浓度等动态数据,均可在大屏幕上呈现。通过接入企业在重点装置和罐区的DCS系统,可实现风险源的实时管控,如有事故发生,平台页面会在事故发生地自动生成救援预案,指挥中心将全面进入应急战时状态,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淄博市孝妇河流域智慧化项目通过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建设了“一张图”系统,全面提升河湖管理的感知可视化能力,水库的详细信息、水位和蓄水量等趋势变化以及水库现状均能实时查看,系统里还全面汇聚了淄博市的实时雨情、水情、水质、污水厂、视频、气象等数据,为防汛减灾和水资源调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东营港智慧化工园区一“幕”了然,孝妇河流域智慧化建设则一“图”到底。高空瞭望的“电子鹰”、安全监管的“预警犬”、水位监测的“全知鱼”……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助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淄博市孝妇河流域实现了“安全监管从传统排查向实时监测的转变”“环保监管从人工执法向智能追踪的转变”“应急救援从碎片应用向系统集成的转变”。
“数”说生活:让数据多跑腿 让群众少跑路
在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借助杨庙智慧云平台,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授权用印、远程审批、自动盖章等流程,此外,所辖村落数量、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等数据也能在上面悉数呈现。
杨庙社区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GIS、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手段,搭建起的“数字杨庙”智慧云平台,既满足了政府综合治理效能提升的目标,又满足个人和家庭用户安全的需要、参与乡村治理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农民数字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山东数字强省建设实力雄厚、条件坚实,已部署全球首张5600公里确定性网络,建成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为全国唯一“双枢纽”省份,截至目前,山东省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总数达到30万个,累计开通5G基站18.2万个。今年3月,“黄河流域算网联盟”成立仪式在济南举行,联盟将围绕黄河流域算网生态建设,积极布局“沿黄算力网络”、打造“沿黄大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孪生黄河平台”、共建“算网创新创业共同体”、成立算网行业高端智库等重要任务开展工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贡献算网力量,唱响更加精彩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