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赛罕剪纸:纸上生花 剪剪是景

剪纸作品《家乡美》。
钱秀云演示剪纸。
剪纸作品《民族团结一家亲》。
剪纸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剪纸作品《庆丰收》。
剪纸作品《福娃拜年》。
  □文\图  本报记者  高瑞锋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2006年5月,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日,记者走进赛罕剪纸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秀云的剪纸非遗传习基地,近距离感受了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

  民间艺术  历史悠久

  “剪纸依附与民俗活动,是一种平面镂空艺术,是用剪、刻、撕、染、烫等技术,在平面材料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载体。”钱秀云说,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发明了剪纸,人们运用薄片材料,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乃至树叶上剪刻纹样。

  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1967年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出土的5张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都是采用麻料纸剪制成的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一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钱秀云说,剪纸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人们把纹样吉祥、色彩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浓郁喜庆。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有“剪纸为小幡”的记载;宋代是我国造纸的成熟时期,纸张种类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明代剪纸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清代是民间剪纸的鼎盛时期。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如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等。

  “剪纸除了有饱满的构图、夸张的造型外,还有着丰富的内涵,不追求写实,采用平视化构图,注重装饰效果。”钱秀云说,剪纸一定要“千刀不断、万刀相连”,这样才是剪纸。

  剪而不辍  佳作不断

  钱秀云家住呼和浩特市,今年59岁,从9岁起,她跟着姥姥和母亲学习剪纸,50年来,她对剪纸的热爱始终如一,一直在剪纸创作上孜孜以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剪纸作品屡获全国大奖。

  钱秀云说,她第一次剪纸,就受到了姥姥和家人的夸奖,这让她信心大增,之后对剪纸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样式从易到难,成品从细到精,邻居们都夸她剪啥像啥,特别是结婚出嫁的时候,她为自己剪了一批高难度的大红“喜”字,成了她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

  慢慢地,她开始自己思考并创作不同样式的剪纸。她把花鸟鱼虫逐渐放大,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剪纸风格。

  “50年来,不论是工作、生活,我只要看到好看的、独特的纹样,就会放下手里的事情,用各种办法记录下来。”钱秀云说。

  钱秀云的剪纸非遗传习基地,摆着很多她的剪纸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鱼鸟花虫,也有人物、动物;有简单的小型剪纸,也有十几米、几十米到百米长卷等系列作品。

  其中,剪纸作品《家乡美》在2017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华山风骨,富美临渭”剪纸展上荣获金奖;2020年,在北京·渭南“大爱无疆”全国剪纸展上,她的剪纸作品《宝贝回家》荣获金奖。2021年初,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她创作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整幅作品大小约四尺,作品中有各族群众、莲子、牡丹等,通过一个个寓意美好的元素,表达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之意。

  2022年中秋节,钱秀云耗时两个多月,创作了彩色剪纸作品《花好月圆》,画面描绘了中秋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月饼,其乐融融,月亮高高挂起,嫦娥抱着玉兔,旁边还有喜鹊、桃子、葫芦等元素,寓意家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花好月圆》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目光,收获好评无数。

  锐意进取  传承创新

  受传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钱秀云的作品自然活泼,清晰明快,简约淡雅,细腻饱满,达到一种主题鲜明,热情奔放的艺术境界。

  尽管她的剪纸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钱秀云一直在学习中寻找突破,希望剪纸技艺更上一层楼。

  2000年,她去河北参加比赛,看到山西广灵的剪纸是用刀刻染色,非常有特色。比赛完回来后,她便进行学习。考虑到剪纸的实用性,在山西广灵剪纸轻点染的基础上,她加以创新,用浓墨重彩点染,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广受好评。同时,她还创新了一种剪纸方法,用各种颜色的宣纸堆积出一个个吉祥灵动的图案,出来的效果亮丽厚重,非常漂亮。“但是,这样做起来非常费劲,一幅作品估计得一个月才能出炉。”钱秀云说。

  随着剪纸技艺不断精湛,钱秀云意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她开始经常参加公益性文化展演活动,走进各大中小学校、社区宣传非遗文化和剪纸技艺,致力于把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我想把这项中华传统技艺传给更多的人,希望学会以后,能带动影响身边的朋友也来学习。”钱秀云说,现在,她有徒弟80多人,其中不乏技艺精湛者,他们又在教授更多的人学习剪纸。

  剪纸艺术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艺术的,更是富有情感的,钱秀云和她的徒弟们用最朴素的方式传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目前,赛罕区文化馆将对钱秀云的剪纸作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准备结集出版《钱秀云剪纸作品》,条件成熟时,还将为她开辟个人展室。

  展现文化遗产保护新气象

  □杜晓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的创新、文明的开创,离不开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仅为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启示与情感动力,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

  回顾过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变化中创新进取,积累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经验的保护观念、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存在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相对滞后、管理体系顶层设计联动不足、学科体系(群)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面对新挑战,我们需要总结摸索出一套立足中国国情、兼具国际视野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凸显作用,并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借鉴。

  以理论体系建构与管理制度完善引领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第一,深化文化遗产价值与理论研究,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据。必须站位于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以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为重点,让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助力国际文化遗产理论的发展。第二,加快完善文化遗产管理的顶层设计,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要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统筹协调平台和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构起文化遗产社会功能性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解决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难题;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从阐释体系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化遗产转化路径,突破以往行政区划和遗产类型的壁垒,以系统性的视角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播”的解决方案,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化合作,围绕人类文明重大主题与使命,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的多形式对话,共同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和交流,为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提供智力支撑。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形成全球文明的对话网络和情谊纽带;从学科建设上,建构我国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培养新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复合型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研究者要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精神中不断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转自光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乌海·海南区
   第07版:理论特刊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包头名字的由来
赛罕剪纸:纸上生花 剪剪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