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陶瓷看中国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艺苑中,中国古陶瓷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它历史悠久,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早在距今约二万至一万九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制造和使用陶器,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前的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烧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而且还在世界上率先发明了瓷器。瓷器是中国独享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编者

  白釉车舆香满路

  □孟丽娜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釉褐彩牛车高11.5厘米,底座长9.1厘米,宽8厘米。牛驾二轮舆车,方舆箱,束腰弧顶高篷,篷顶贴饰宝相花,束带。车内端坐一高髻簪花贵妇,前方左侧站立手扶牛角的驭者;右侧为一骑马的侍官;车后2名扶辕侍从;轮侧有只小狗。

  此车1992年出土于扬州市念四桥薛庄,它反映了唐代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刻画了贵族妇人出行的场景。器物通体施青白釉,人物、动物以及车的主要部分以褐彩点缀的方式呈现,做工非常细致。

  汉代盛行马车,但礼仪繁缛,令汉以后兴盛起来的士族阶层备感拘束。牛车行走缓慢平稳,车厢宽敞高大,所以自魏晋以后,牛车逐渐成了“土豪”的标配。文中瓷器上,妇人盘腿端坐,高高的发髻上装饰着簪花,身份不凡。唐代在《舆服志》中记载,四品以上的命官和受到朝廷封赏的命妇,才能乘坐相应地位的牛车。这件唐代白釉褐彩牛车顶篷比较高,车轮比一般车轮大,牛头装饰精美,在车舆中属于高规格配置。

  唐白釉褐彩车,造型复杂,做工精致,堆塑的人物、动物造型栩栩如生。牛车通体洁白细腻,归功于当时创新性染料褐彩的使用。唐朝,瓷器生产的概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南青”指的是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邢窑白瓷唐代文献上记载是“类冰似雪”,长时间使用这样纯色的白,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到后来定窑开始烧造白瓷的时候,就想办法形成一个产品上的创新和工艺上的突破,所以用褐彩在白釉上做装饰,使用褐彩在器物的花卉、人物面部、牛角等醒目的部位进行装饰,这在陶瓷生产的工艺上是一种突破。

  轻施薄冰盛绿云

  □郑学富

  浙江省宁波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越窑荷叶盏托,1975年出土于宁波市和义路码头遗址。盏托通高6.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6.6厘米。盏为敞口,弧腹压印五棱,托似一片舒展的荷叶,四边微微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中心内凹,茶盏稳坐其中。盏托胎质细密,通体釉色饱满青翠,呈清水般湖绿色,釉色莹润欲滴,如冰似玉,釉面均匀而薄,胎釉结合紧密,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越窑的生产地区主要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慈溪、上林湖一带,唐时属于越州,故名“越窑”。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特制瓷器。“秘色”一词最早出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格外受文人雅士喜爱。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又曰:“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唐代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徐夤《贡馀秘色茶盏》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孟郊有“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的咏唱;施肩吾有“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的赞叹。

  越窑荷叶盏托上下形态呼应,形成一体,生动、和谐,犹如碧绿的荷叶上一朵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生机盎然。荷花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它不仅凌波翠盖、风姿绰约,而且冰清玉洁、高风峻节,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文人雅士借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荷花品质,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纯洁无邪的内心世界和闲情雅致,流露出超凡脱俗、宁静致远、清正高洁的个人真实情感。

  炎炎夏日,万物皆受炙烤,唯有那池中荷叶田田、芙蓉怒放,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若临池而坐,以越窑荷叶盏托品茗,一阵阵热风经过荷塘浮在水面吹来,带来一股股淡淡的清香,顿时变得十分凉爽,令人心境豁然开朗、心旷神怡。难怪北宋诗人秦观有《纳凉》诗曰:“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酒盏旋将荷叶当

  □周小丽

  农历六月,古人称之为荷月。此时泛舟湖上,赏荷纳凉,可谓惬意之事。风雅的古人还会将新鲜的荷叶连茎摘下,盛上酒水,用簪或筷将叶心捅破,与茎相通,酒液便从叶盏顺着茎流入口中,清凉之余还能一品荷叶的香气,饮酒用的荷叶便被称为碧筒杯。

  古人将这别致的饮酒方式称为碧筒饮。碧筒饮浪漫而高雅,备受人们青睐。从“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等诗句中,不难看出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碧筒饮的推崇。爱莲者甚多,而莲季苦短,于是人们只好将碧筒杯以金、银、瓷、玉、犀角等材质仿制成吸杯。吸杯以荷花、莲叶造型居多,也有莲蓬和其他花瓣造型。还有的会在杯底圆孔的一侧装饰一个立体的龟、鱼或小鸭等,以其身躯挡住杯底的出水孔,更多了一分自然野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康熙年间素三彩牡丹花形吸杯,极其精美雅致。吸杯呈牡丹花瓣形,高 5.5厘米,长12.5厘米,宽12厘米。花瓣施绿釉,釉面刻划叶脉纹理。外壁一侧贴塑花梗形吸管,施紫釉。此杯为吸饮酒水之器,釉面所施紫绿色釉称素三彩釉。

  素三彩始于明代永乐时期,其特点是釉色以黄、绿、紫三种色釉为主,由于少用或不用红彩,故而称其为“素三彩”。康熙三彩继承并发扬了明代成化、正德三彩和嘉靖、万历多种色地套叠的传统工艺,其制作方法是在经高温烧成的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廓线,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康熙十七年官窑开始烧造素三彩器,并逐渐成熟。这件牡丹花形吸杯无论是器形、胎体,皆是康熙时期官窑素三彩器具的杰出代表。

  蓝地金银桃枝缠

  □秦延安

  元代人崇尚蓝色,不仅皇宫宫殿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还以穿蓝色服饰为尊贵,就连瓷器也在蓝色上刻苦钻研,终于在唐代低温蓝釉的基础上烧制出了色泽绮丽的高温蓝釉。高温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瓷釉新品种,以天然钴料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色调浓艳深沉,光亮细腻,深受权贵们喜爱。经过元、明、清三朝不断改进和生产,永乐蓝釉颜色纯正,釉面光润;宣德蓝釉质感凝厚,色泽美艳;成化蓝釉蓝中泛紫,釉面肥厚;弘治、正德蓝釉蓝中泛灰;康熙蓝釉釉面有厚薄之分,厚者釉色深暗,薄者釉色光亮;雍正蓝釉色调匀净泛紫;到乾隆时期,官窑蓝釉烧制已达顶峰,蓝釉色泽浓艳深沉,呈色稳定。特别是在蓝底上描绘金彩,装饰华丽耀眼。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蓝地金银彩桃果纹瓶便是其中珍品。

  该瓶通高23.4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15.0厘米。纵观该瓶,钮盖高耸,瓶口微敞,束颈粗脖,器腹扁圆,圈足,造型古朴端庄。顶饰宝珠钮,盖是子母口,隆起成圆孤形。颈肩部饰红彩描金卷曲灵动的夔龙耳,使得整个器物更显凝重雅致。器物通体施高温蓝釉,色调沉着。蓝釉上饰以金、银彩纹,腹部以8组三桃连续纹饰为主题,瓶盖里和圈足内施松石绿釉,使整个瓶显得工整华丽、雍容华贵。在一件器皿上同时采用金银彩描绘纹饰的制品极为罕见。瓶底有青花书写“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此瓶入宫后,内务府造办处为其量身打造了银器座。台座呈多层台状,沉稳而内敛,繁复而精巧,与瓶极其般配。其底刻有“大清乾隆癸卯年造”。

  景德镇窑蓝地金银彩桃果纹瓶不仅外观美丽,更凝结着蓝釉烧制的精湛技艺。该瓶烧造工艺较为复杂,首先在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窑炉中烧成内透明釉外蓝釉器,然后再在器内与圈足内底施淡绿釉,描绘桃果纹,于低温窑炉中二次烧制,再用金银彩绘纹于彩炉中三次烧成。这种不同温度的多重烧制,稍有差错便前功尽弃,充分彰显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可惜到晚清时期,这种精湛的技艺便失传了,使得这件宝物更加珍贵。

  翛然一室自焚香

  □朱海燕

  这件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炉1963年出土于安徽省宿松县一座北宋墓葬中,现藏安徽博物院。狮盖香薰炉通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12.3厘米,由炉座和盖两部分组成,可拆合。盖钮作狮子抢绣球状,狮首高昂,尾巴上翘,颈部挂3枚铃铛,蹲在莲蓬果上,前足踏彩球,姿态雄健。盖体中空,熏香时香气从微张的狮口溢出。香薰炉身呈莲瓣状,圈座外雕莲瓣纹,有的莲瓣上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的胎,绿、白相映,显示出莲花花瓣的阴阳向背,别有韵味。

  我国“用香”的历史悠久,最早人们通过燃烧草木进行祭祀,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焚烧草木,利用其烟进行祭祀占卜的记载。唐代香料丰富多样,宋代则是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香炉进入普通百姓家。宋代王汝舟在《咏归堂隐鳞洞》诗中曰:“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绿釉狮盖香薰炉是宋代著名瓷窑吉州窑所制。吉州窑位于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因古时吉安称为吉州,故称吉州窑。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元末渐衰而停烧,前后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吉州窑所在的永和镇,据史料记载,当地商业繁华,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瓷土资源,吉州窑炉火旺盛,一度发展为全国重要的陶瓷器产品出口地之一,与定窑、钧窑等窑场齐名媲美。

  吉州窑结合当地材料和民俗特色,融合当地需求的特点,就地选材烧制出黑釉、褐釉、青釉、绿釉、乳白釉等瓷器,对我国陶瓷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绿釉瓷器是吉州窑烧造的重要产品之一。绿釉是低温釉瓷,先在低温窑炉中预烧,出窑后用铅为熔剂,氧化铜为着色剂进行施釉,再施绿釉二次入窑烧造,并控制窑温使之在氧化焰下将所施的釉形成纯绿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阿拉善
   第08版:包头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收藏
世界陶瓷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