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科技小院到“振兴大院”

  □本报记者  张劲  通讯员  韩冷

  蓝天白云下,黑土沃野上,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豆延绵铺展,直到天边,绿油油的豆荚仿佛串串铃铛随风摇曳,起舞生姿。立秋过后,被誉为“北国粮仓”、全国粮食先进县的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大豆产业园内,丰收的味道渐浓。

  “大豆开花结荚期,叶片出现一些黄斑,这可咋办?”“这种情况属于常见蚜虫危害,在喷施叶面肥时添加杀虫剂进行防治就可以了!”在扎兰屯中和镇福兴村种植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间,扎兰屯大豆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负责人陈申宽和种植户侯宝亮正在交流病虫害防治方法。

  志在乡野,播撒智慧种子

  作为科技小院负责人,陈申宽也是科技部通报表扬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领头雁”,虽然已经离开三尺讲台退休多年,但他志在乡野,带领呼伦贝尔市农业行业退休“老学究”们,在呼伦贝尔大地上播撒下一粒粒“智慧”种子。

  科技小院不仅关系到科研单位,更有科协、组织部门、院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扎兰屯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林丽介绍,扎兰屯大豆科技小院依托呼伦贝尔申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内蒙古农业大学、扎兰屯职业学院、扎兰屯市科协共建,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帮助农户解决大豆种植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指导其进行高质高效生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扎兰屯大豆产品,实现建立一个小院、带动一方产业、蓬勃一片乡村,推动大豆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科技小院积极开展大豆育种工作,成立不到一年,与齐齐哈尔富尔农艺有限公司、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育成“富中豆1”大豆新品种,有7个大豆品系参与自治区大豆品种选育区域试验,目前1个品系已进入生产试验。

  送技于田,开启致富之路

  “要是没有科技支持,干啥都是白忙。我种植的这些大球盖菇,就是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扎兰屯市健康源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王景秋一边采收大球盖菇一边讲述着增收致富的故事。

  “五年前,我开始尝试种植大球盖菇,也想请教专家怎么种植,可是不知道上哪找,找谁学。就在这时,研究所专家来了,从原料配比到菌种培育全程指导,哪怕是三更半夜打电话咨询都不嫌烦!”

  王景秋说起研究所专家对他的帮助充满感激,“农村玉米秸秆较多,焚烧对环境有污染,我们就用玉米秸秆作为原料培育大球盖菇,一亩大球盖菇可以消耗约12吨秸秆,可产出鲜蘑5000公斤左右,每亩产出能达到3万多元,这都得益于多部门送来的科技支持,让我走上了致富路。”

  扎兰屯市把“科技小院”与“一合作社一专家顾问”计划有机结合,建立由组织部牵头抓总、协调推进,农科局、司法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协调机制,组建6个专家团与50家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农科局等专业人才深入各乡镇了解、筛选、落实各类产业项目,为4个乡镇、1个街道、6个村编制实施方案或发展规划,下沉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及司法助农服务,把顾问“盆景”变成了服务“风景”。

  人才为先,服务“振兴大院”

  “作为农科学子,只有深入田间,才能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脚踏实地为农民干点事!”在中和镇育种田,内蒙古农业大学2022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郭雪娇和她的同学们一边进行大豆调查一边说道。

  “我们科技小院成立近1年,先后多次迎来院校学生实习,这次内蒙古农业大学3名研究生在大豆玉米高产试验示范田进行了玉米和大豆植物生物学性状、光照强度及病虫害的调查测定”。林丽介绍,我们科技小院就是让院校学子的课题结合生产实际,既能指导农业生产,推广新技术,又能向农民学习田间经验,让科技小院成为服务农业发展的“振兴大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鄂尔多斯
   第08版:理论特刊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科技
我区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奔涌
科技在线
记者 手记
感受科技生态之美
从科技小院到“振兴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