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村集体聚餐监管存在的面宽量大、区域广、路途远、管理力量不足等难题,赤峰市利用“互联网+集体聚餐”把备案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探索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新模式。
赤峰市市场监管局研发了“农村聚餐应用程序”,流动厨师、聚餐举办者均需要在小程序上进行报备,实现了农村聚餐的网上备案、审批、承诺、告知,并且在聚餐举办当天对菜单品种、酒水饮料、菜品留样等进行拍照上传,留存备查,取得了“申报不跑路、上门来服务”效果,既方便了群众又提升了工作时效,有效保证了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
承办者入驻“赤峰农村聚餐”平台,获取承办资质;举办者通过平台登记举办信息并选择有资质的承办者,村委会和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登记信息后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承办者签订线上承诺书并上传加工操作环境、工用具、索证索票、食品留样等信息,待监管人员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展集体聚餐接待工作。同时,在“赤峰农村聚餐”平台张贴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方便举办者和承办者及时了解食品安全最新要求。
各旗县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农村流动厨师进行了登记建档,对农村流动厨师从环境卫生、厨师健康状况、食料采购、储存、加工制作、餐饮具洗消、食品留样、食物中毒处置等各环节进行培训,对“农村集体聚餐”应用程序开展使用指导,对无健康证明、未经培训,不及时上报承办宴席情况和未按食品安全规范操作的农村流动厨师纳入“黑名单”管理。截至目前,全市134个市场监管所入驻“赤峰农村集体聚餐”平台,44名流动厨师、156名协管员在“赤峰农村集体聚餐”平台进行备案。全市开展食品安全培训12次,培训人数870人次,覆盖面达100%。
通过多措并举的方式,赤峰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从“放任自流”走向“自律规范”,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目前,赤峰市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实现100%,流动餐车的软硬件条件明显改进,举办者、承办者和流动厨师食品安全意识和水平明显提升,依法经营、规范经营意识明显增强。
鄂尔多斯市则打造了场所布局、四大功能间划分合理,采用4D先进管理、235监管模式(二登记、三审查、五必须)的农村牧区集体聚餐新模式。
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的集体聚餐主要由流动餐车承办。经过不断更新迭代,第三代餐车的功能区域面积增大,划分更加清晰,并严格按照污染区、准清洁区、专间进行流程布局规划。各个操作间、操作区全部配备不锈钢三联池、置物架、操作台、紫外线消毒灯,餐具消毒采用更彻底的热风循环消毒柜。注重风险风控,单独设置凉菜专间,配备大频率的降温冷风机,防止夏天车内温度过高引发的菜品变质事件发生。监管人员严格按照凉菜间“五专”要求,划人员责任区域、定人员岗位职责、找隐患责任风险。在“有限区域”内将餐车凉菜间向酒店凉菜专间对标看齐,通过餐车投入使用前的各项培训以及日常监管,最大程度地降低凉菜间风险隐患。市场监管局将4D管理模式(整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与风险管控模式结合到从业人员日常操作实践中,通过“看表格、找毛病、及时改”的重复操作模式,进一步提高餐车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的靶向性。
“二登记”要求凡承办集体聚餐的流动餐车必须到属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登记,否则一律不允许在辖区内承接各种宴会。登记后的流动餐车每次承办集体聚餐必须到当地市场监督所进行申报、登记。“三审查”一是对流动餐车进入市场所需的各功能间及设施设备进行现场审查,二是对从事食品加工制作的流动餐车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状况审查,三是对每次承办宴会菜单中的风险菜品进行审查。“五必须”是指流动餐车从事食品加工操作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必须做到不采购直接入口的熟食品,必须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加工制作食品,必须对每次承办宴会的全部菜品、饮品按规定进行足额留样和必须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压实了农村牧区集体聚餐备案登记和现场指导责任,有效地构建了农村牧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织密农村牧区集体聚餐安全网,有力保障了农牧民的食品安全。
本版文图均由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