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诚是批评的底色

  ◎向河

  史料记载,曾巩和王安石在年轻时就是好友,有一次有人问曾巩:“你和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和作为确实不在汉代扬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扬雄。”问者诧异:“既为好友,为何这样说他?”曾巩回答:“我们虽为好友,但并不等于不能指出他的问题。王安石敢作敢为,却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问者听后称赞“此乃公允之论”。王安石在听到曾巩对他的这番评价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钦佩曾巩的为人。

  真诚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相互批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有错误的同志改正,完善自身。倘若虚情假意地敷衍一番,大搞“好人主义”,说一些明贬暗褒的“蜜语”,以圆滑“包装”,让批评“变味”,同志就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甚至坠入深渊。“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对同志的缺点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意见,才是出于对同志真正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人与人之间敢于批评、善于批评,许多问题在苗头之际就能得到化解。如果总是藏着掖着,总是“你好我好”,问题就会越积越多,甚至小节养成大患、小错铸成大恶。

  抗战期间,在延安召开的一次会上,有的同志对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提出不公正批评。彭德怀十分恼火,决心和毛泽东交换意见,并要求周恩来做中间人。毛泽东首先开门见山地说:“咱们定下君子协定: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得影响工作。”他们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消除了误会,而且增进了感情。批评,就是要敞开心扉剖思想,打开天窗说亮话,既要一针见血,也要实事求是,既要深刻犀利也要充满善意,在坦诚交流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

  “不挨骂,长不大。”人生,不可能总萦绕在鲜花与掌声之中,如若一路走来都是顺风顺水,都是别人的阿谀奉承,都是表扬声音,那就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就无法改正自身缺点、无法进步。如果把批评看作是跟自己“过不去”,随时准备给对方“紧鞋带”,谁还会对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谁还会在关键时刻对你“拉拉袖子”?我们以诚恳的态度、广阔的胸襟、感恩的心态接受批评,真正把批评作为明镜,照出差距、照亮自身、照明前进方向,就会把批评化作前行的激情与动力。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字当头、“诚”字为要,摘掉有色眼镜,摒弃成见偏见,不放过原则问题,也不纠缠细枝末节,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有多少条说多少条,有话摆上桌面、讲在当前,如此批评,才能真正让人如沐春风、心悦诚服,成为强身治病的良药、促进工作的利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出彩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经济周看
真诚是批评的底色
不断破解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密码”
社保资格认证便利化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品牌“联姻”也要“门当户对”
做讲规矩的实干家
有了“键对键”更要“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