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三北精神” 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核心提示】

  ●防沙治沙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要站在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聚焦重点问题,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探索荒漠化综合防治长效机制

  □宫长瑞  冯雲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指出,要“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协同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扎实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高质量发展、建设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一批批“三北”工程建设者前赴后继,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创造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核心的“三北精神”,为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提高政治站位  增强荒漠化综合

  防治使命感和紧迫感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松懈就会出现反复。当前,防沙治沙工作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拿出“不以事艰而不为”的韧劲,锚定目标、笃行不怠,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同风沙进行不懈斗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沙治沙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要站在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做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化是威胁国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只有把土地沙化问题解决好,国家的生态安全状况才能好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才有保障。

  做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沙区国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只有尽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沙区经济发展,才能增进沙区人民福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做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能够有效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且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风沙危害现象对沙化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有效的防沙治沙工作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校准工作方位,增强滚石上山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从“三北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把防沙治沙的责任扛在肩上、任务落到实处,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力求实效,持续推动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

  聚焦重点问题  打好荒漠化综合

  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不懈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技支撑、法规保障的治沙模式,持续推进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迈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把脉定向,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号召,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怎样推进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等重大课题,为三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航标。内蒙古作为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荒漠化防治处于“不进则退”的历史关键期,不容有半点松懈。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攻坚战,需要大力弘扬“三北精神”,持续发扬勇于克服困难、不惧艰辛险阻与风沙长期抗争的精神。要聚焦重点问题,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完善治理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目前,我国荒漠化防治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治理难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务十分繁重,需要集中力量和资源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攻坚战。

  一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实施森林和湿地保护修复、脆弱湖泊综合治理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质修复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化不同区域间联防联治,点线面结合构建生态防护网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合理布局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二是要突出治理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科学部署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思路,摸清底数、系统规划、统筹推进,集中力量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三是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大力支持防沙治沙科技创新。

  四是要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推动荒漠化

  综合防治长效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荒漠化治理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品,而是一代一代接着干、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大工程。“三北”工程创造了中国防沙治沙的伟大奇迹,铸就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核心的“三北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未来继续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强大动力。内蒙古横跨三北,荒漠化治理周期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不容易立竿见影地收回成本、见到成效,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理准备,有打持久战的责任意识,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新征程上继续做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要保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扎实作风,切不可急于求成、心浮气躁。要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为荒漠化综合防治稳步推进持续发力。

  加强综合监管,提升荒漠化防治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多元化管理运行机制。当前,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荒漠化治理任务依然繁重,荒漠化治理区域存在再次沙化风险;另一方面,荒漠化治理依然存在技术标准化欠缺、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探索荒漠化综合防治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荒漠化综合防治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包含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内的综合性荒漠化防治法律体系,但仍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总体思维,加强生态立法与其他领域立法的内在关联,修改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推动荒漠化防治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健全荒漠化综合防治监管体系。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媒体等主体协同监督,重点围绕荒漠化综合治理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荒漠化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进展情况、荒漠化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调动各方力量进行监督并征求加强和改进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意见建议,促进各方主体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监管体系建设。

  三是优化荒漠化综合防治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荒漠化综合防治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政策措施和运作模式,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荒漠化防治领域流动,凝聚荒漠化防治工作合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

  (作者分别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特别报道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论道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
创新教育模式 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弘扬“三北精神” 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