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背神韵:让悠扬的马头琴声传遍四方

团队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总决赛上。
  □本报记者  刘志贤

  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总决赛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参赛项目《马背神韵——跨民族·跨地域的马头琴艺术现代传播者》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总冠军。“这么多年的努力与坚持总算是没有白费!”团队负责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马头琴演奏方向大四学生郝愿激动地说。

  “项目就像是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慢慢培育再到取得一点点成就,我们见证着它一点点儿变大变强。”一提到项目,指导老师包为为总有说不完的话。

  “你学习了10多年的马头琴,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创新的想法?”“马头琴构造特殊,初学者学起来会有些难,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通过创新改良马头琴,方便马头琴更好传播?”2020年末,班主任包为为和郝愿的一次不经意间的交流,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随着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马头琴,想要了解并学习马头琴。但是马头琴演奏门槛较高严重制约了马头琴技艺的传播与发展。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总结马头琴演奏、制作实践经验,他们得出可通过改良传统马头琴琴箱形制降低马头琴的学习难度的结论,那么如何能通过合理改良琴箱,降低马头琴入门门槛?成了两人努力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创新创业的方向,团队正式组建了,包为为又把班上来自新疆的蒙古族学生韩熙吸收进团队,韩熙不光了解马头琴的精神内涵、经典传说等,还精通作图,团队敲定的琴箱改良方案都是由他完成的草图设计。

  很快,第一代创新型马头琴出炉,团队参加了2021年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校赛金奖。3年来,团队走过37个城市,调研各地马头琴学习情况、工厂制作情况等,不断改良创新,如今,创新型马头琴已经走到第三代。创新型马头琴和传统马头琴相比,不仅是美化了琴箱形制,也解决了一些演奏技巧上的痛点。同时,团队还研发了便携式换弦器及配套马头琴系列教材等行业产品。琴弦是马头琴需要频繁更换的副产品,更换过程繁琐复杂,团队创新研发出了便携式换弦器,让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独立完成换弦,既省时省力又省钱。依托以上两款产品,团队还匹配了马背神韵系列马头琴教材,在优化教学步骤的同时加入了流行曲目、背景故事、情景图片等,让马头琴教学过程变得轻松高效。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申请了3项国家专利,专利第一发明人均为郝愿。我们的项目已经落地注册公司,已销售创新型马头琴累计600余把,线上线下累计教授学员近3000名。同时,项目教学推广已走进4所校园,教学班已登台国家大剧院。”包为为欣慰地说,世界级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对项目的创新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笔题词:“‘马背神韵’这一项目为马头琴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好的项目背后是一个奋斗的团队。3年来,项目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0人,他们来自新疆、河南、陕西、辽宁以及自治区各盟市,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成员的专业分布有马头琴演奏、古筝演奏、大数据、视觉传达、播音与主持艺术、环境设计等。他们有刚刚走向社会的2019级毕业生,也有2020级、2021级、2022级学生,体现了团队成员的承接性。大家为了要把马头琴推向更大的舞台而努力着。团队成员、来自包头市的张子晗是一位回族姑娘,她学的是古筝演奏,受创新型马头琴的启发,她对蒙古筝的改良也有了一些初步想法。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百万元的销售订单,下一步目标是在2025年突破千万销售额,到2026年占有市场份额的30%。”郝愿自信满满地说。

  包为为也一直鼓励大家:“发现光、靠近光、成为光,以创业代就业,马背神韵团队要代代延续永不放弃的精神,要做马头琴艺术现代传播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特别报道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刊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要闻
   第07版:青春号
   第08版:出彩
   第09版:乡村振兴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让退役战友端稳“就业饭碗”
手拉手心连心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文艺快闪“炫”家乡
深受学生喜爱的劳动课长啥样?
马背神韵:让悠扬的马头琴声传遍四方
绘本馆里的温馨亲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