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奔流,黄河在咆哮,黄河在欢唱……黄河是一曲中华儿女世代合唱并响彻华夏大地的亘古之歌。黄河流域是形成中华民族主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礼乐仪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崇拜信仰的区域,且以它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扩散开去。因此我们说,黄河文明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核心和基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和当今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4月起,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创作推出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魂》。该节目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中华文化三部曲”继2022年《长城长》节目后,推出的第二部围绕“黄河”这个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载体,探寻中华文脉,讲述文化认同,以可观可听可感的方式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一、释义“黄河魂”: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内核
《汉书·沟洫志》中说:“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其中的“四渎”即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四条古代独流入海的大河。在古人心中,黄河尤为神圣,故被列为“四渎”之宗、百水之首。其原因何在呢?
从地理环境来看,黄河全长5464公里,自青海发端,途径九省,穿越多样地貌,领略万千物候,蜿蜒向东,奔流入海,铺展出辽阔广袤的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贯穿迥异的地貌与地形,包括上游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中部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以及东部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形成了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和各区地貌差异较大的特征;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气候也差异显著。
从人文环境来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孕育了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当地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中游的农牧交错带和长城内外一线,中原农业与少数民族游牧长期并存,是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古往今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各族民众,祖祖辈辈在从事生产劳动、进行社会实践和开展娱乐活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把以黄河流域为范畴、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民族交融为特征、以多元共存为方式的地缘文化称为黄河文化。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除了文物和文献之外,黄河文化中最优秀者大多已被纳入各级非遗名录,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黄河文化虽然以黄河这一物质实体作为形塑的基础,却要在黄河流域各个民族多元文化的精神滋养中方能得以神塑和彰显。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也不管岁月怎样变迁,黄河两岸的华夏儿女都在交往、交流与交融中共同依偎着黄河母亲,携手创造着黄河文化,并肩守护着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文化也是一条河,一条穿越历史、跨越地域、融通民族并直达人心的河流。他们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文化元素就成为黄河文化的核心要素,而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各类非遗正是其中的精华和灵魂所在。因此可以说,黄河魂,就是黄河文化之魂;黄河文化之魂,就是以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著名音乐学家、非遗保护专家田青在节目中也感慨道:“民间音乐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根和魂,黄河流域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三个大字,‘黄河魂’。”
黄河魂是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内核。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同饮黄河水,共塑黄河魂。在岁月的洗礼中,黄河魂被一代代的黄河儿女保护、传承和再创造,而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多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域黄河文化间的交流与融通。因此,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非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如滚滚黄河水一般,其颜色、形态与内部要素是无数支流汇集与重组的结果。正如著名主持人、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刘仪伟在听过各地的花儿后所说:“这是一种地域性的、独特的表达爱情的方式,这就是当地独有的‘魂’,这种表达就是非物质的艺术表达形式。”基于此,我们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下,传承久远、内涵深邃的黄河文化理应展现其独一无二的时代价值,作为承载黄河魂核心内涵的非遗也更应受到高度重视。
二、承载“黄河魂”:
黄河流域非遗的核心价值
黄河流域的非遗是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且具有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基因传递价值的传统文化事象。如今,黄河流域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900余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7000余项,市级、区级的项目数量就更为庞大。秦腔、木偶戏、皮影戏、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花儿、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马头琴、二人台、晋剧、绛州鼓乐、唢呐艺术(绥米唢呐)、莲花落、莜面饮食制作技艺、面塑、河图洛书传说、古琴艺术、豫剧、太极拳、山东快书等项目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田青先生说,黄河流域的非遗在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书中的历史,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心灵史。这些文化事象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和演变,有些成为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有些成为习俗礼仪的关键内容,有些成为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有些成为生产活动的关键技术,还有一些则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各族民众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世界。同时,我们还能看到黄河流域不同地区非遗项目之间的内在关联,比如,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都有非遗项目“花儿”,传承人中也有汉族、回族和土族等多个民族。田青先生也说:“花儿这种民歌形式,是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养分而形成的。”正因如此,在各族人民的文化基因中,既有共同点,又有细微的差异,从这个细微处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非遗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又因其隐含在物质实体或生产生活之中,以致于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牧民在草原上唱起悠扬辽远的长调时,只会沉醉在人与自然的深情神交之中;村民在家中品尝香醇美味的莜面时,只会让自己来一次酣畅淋漓的味觉旅行;老乡在陕北窑洞上唱起荡气回肠的信天游时,只会把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无拘无束地宣泄出来。代表当地传统文化精华的非遗就是这样,它们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融为一体,人们就很容易对之视若无睹。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铺开,黄河流域的非遗也被不断挖掘和展示出来,并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最为重要的是,非遗的价值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这也有助于非遗价值的当代表达和多维呈现。
“以黄河述中国,以非遗呈华夏。”《黄河魂》节目以黄河为脉络,串联起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的多个非遗项目,让黄河文化借助现代媒介,依托多元平台,插上科技翅膀,飞进千家万户。人们透过一曲曲民歌、一出出秦腔、一碗碗莜面、一个个传说、一支支舞蹈和一段段皮影,体悟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全方位感受生生不息的黄河魂。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要打造建筑实体和文化工程,更为重要的是要构建起具有统摄性和包容力的黄河文化符号,非遗在其中自然应扮演关键角色。在此背景下,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魂》的出现正当其时。同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是一个省的事,也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各地华夏儿女共同的事业。非遗价值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基因传递价值,在黄河流域非遗中,其基因传递价值是构建黄河文化符号的内在支撑。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黄河流域的非遗,黄河文化符号才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性,以此构建起来的黄河文化符号才具有更强的号召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也才能更为顺畅地完成。
三、讲述“黄河魂”:
以黄河述中国,以非遗呈华夏
非遗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事象,以非遗为内容在电视节目中讲述黄河文化,就能借助电视节目的平台优势,将其中的人、事、物和生活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现代媒介持续更迭,以致于时至今日,没有文化赋能的科技则易显苍白空洞,没有科技支撑的文化也必然传播乏力。《黄河魂》节目正是在立意高远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节目呈现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非遗为核心题材,充分体现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黄河魂》系列节目每期从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非遗项目中选择代表性的三项进行舞台呈现,将原本在传承群体中口传心授的技艺与文化,转变为进入大众视野之中,可以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传播的文化形式。非遗内涵广阔,不仅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类遗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工艺美术类遗产,还有民间文学、民俗等多种类型。《黄河魂》节目一方面将具有舞台艺术性的音乐、舞蹈、戏曲等非遗项目进行演播厅展示,蒙古族呼麦、秦腔、豫剧、左权开花调等等都在现代舞台上有了新的演绎,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也在综艺叙事中得到了挖掘;另一方面,对于舞台艺术性不强的非遗项目,节目也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编排,使之具有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样貌。例如,中国上古神话荟《生》对于民间文学的演绎,将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仓颉造字等神话故事通过舞台剧与XR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创编,生动展现出了探源黄河的主题,带动更多观众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叙事语境。面花与面塑是黄河沿线人民广泛传承、实践的非遗项目,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等地都有留存,在此非遗项目的展现中,节目集结了多省区的面塑传承人,通过市集的方式将其串联在一起,在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将黄河流域各省区文化习俗的同源、同种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其次,巧妙设置节目环节,助力非遗传承。《黄河魂》独创性地设置了“文化摆渡人”与“非遗守护团”,“文化摆渡人”由田青、刘仪伟和吴彤三位业界专家担任,“非遗守护团”则由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组成。“文化摆渡人”的专业点评与广阔视野、“非遗守护团”的业界实践与创新发展在交流中产生碰撞,激荡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基本路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首期的开场节目中国上古神话荟《生》中,舞蹈演员的服装设计师就作为“非遗守护团”的一员被请至台前。据设计师介绍,其服饰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于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在设计过程中查阅《淮南子》等古籍找寻资料,以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链接当代时尚。
此外,节目还利用新模式和新技术,展现非遗魅力。《黄河魂》第一季共有八期节目,每期涉及三组非遗项目,并邀请非遗传承人亲临演播厅现场展示与互动。节目将实地外景拍摄文化专题短片、演播厅现场展演非遗项目和专家点评互动三者相结合,打破时空界限,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该项目的历史源流、发展脉络及当代传承发展情况,在空间转换中还原呈现一项项非遗资源的文化样貌,在古今对话中倾情演绎一个个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也是《黄河魂》的一大亮点。在陕西绥米唢呐的现场表演中,XR(扩展现实)技术创造出了音符翻飞的立体虚拟场景,配合高亢嘹亮的唢呐奏响黄河儿女的生命乐章,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非遗体验。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传承人在进行舞台表演时,XR技术营造出了苍茫辽阔的氛围,与好似自然呼唤一般的沉郁嗓音相得益彰,带观众领略通联自然达观万物的声音之美。田青先生在看过表演后直呼:“呼麦艺术是人类声音的‘奇迹’!”
四、赓续“黄河魂”:
以守正护非遗,以创新促发展
长久以来,社会各界对非遗传承与创新关系的问题探讨颇多。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想使黄河魂永久赓续,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无疑,《黄河魂》节目担负起了传递传统文化知识、凝练黄河文化精神、培养传统文化审美的历史使命,有效把握住了非遗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在守正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使经过时间打磨与洗礼后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以守正护非遗。在历史上产生并活态传承至今的非遗本身就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正如著名跨界音乐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笙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彤在节目中评价山东快书《武松打虎》时所说,“经典可以跨越年代和时间”。一方面,在《黄河魂》节目中所展示出来的正是我国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在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传承人对自己所传技艺充分认可,有自豪感与使命感。通过各种方式带徒授艺,传承情况整体上较为乐观,比如,在节目中,我们能看到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短调民歌等非遗项目后继有人,星火相传。另一方面,通过节目的播出经由大众传媒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大众的视野中,更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喜爱非遗、积极保护与传播非遗的良好氛围,促进非遗有序、有效传承。
以创新促发展。在倡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黄河魂》节目创新性地将目光投向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以期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皮影戏已有1000多年历史,陕西华县皮影戏作为皮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刻精美,唱腔委婉,技艺精湛,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人薛宏权为了让皮影戏人的形态更加栩栩如生,不断钻研、实践,将传统皮影的11个部件扩展到如今的17个部件,将皮影人能做的动作细化到极致,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传统的3根操纵杆也扩展到5根甚至更多。文化摆渡人在肯定其在推广皮影艺术上所做努力的同时,强调要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艺术的引领作用,在传承根基扎实的基础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此外,节目还充分关注非遗的活化与当代表达,呈现出将古老的呼麦艺术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蒙古族短调民歌进行当代创作等别样精彩的舞台表演。在这种非遗样态的全面呈现以及传承人与文化学者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更能明白非遗发展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守正方能创新,这无疑也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黄河奔涌铸民族之魂,非遗传承续中华之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载体,是展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如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黄河流域九省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任重而道远,其中最为紧要者,莫过于文化建设。惟有凝聚精神力量,方能讲好中国故事。进而言之,惟有铸就黄河之魂,方能讲好黄河故事,而黄河魂就蕴藏在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非遗之中。惟有让华夏儿女了解、认同和爱护这些黄河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才能让人们共话黄河古今,共建精神家园,共享文化盛宴。因此,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并全网传播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魂》,借助现代科技和节目创意,让以黄河流域非遗为核心的黄河魂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基底,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力量,适逢其时,正合所需,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