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涉及民族工作各领域各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二个必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将其深入落实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胡清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党的治国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
从历史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华民族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就要站稳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尊重各族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阐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依靠各族人民群众的创新推进、要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全面共享。
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一,继承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民族工作宝贵经验的论述上。其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创造性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其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目标,阐释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其四,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作了全面阐释,从“多元一体”辩证关系中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提出“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等重要论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其五,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审视,寻求破解民族问题之道,主要内容包括“十二个必须”。
从实践逻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民族工作“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重大命题,是应对“两个大局”、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的崛起,某些西方敌对势力必然要通过政治上打压、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意识形态上渗透,分化、西化和遏制中国发展,打“民族牌”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从国内来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民族领域仍然存在复杂的风险挑战。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应时代之变把准了民族工作的时代脉搏,发时代之声回答了民族工作的时代命题,顺时代之势指明了民族工作的时代方向,充分展现了其科学性和创新性,彰显了重大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涉及民族工作各领域各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为“十二个必须”。
“十二个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体现了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相统一、微观和宏观的相统一。前三个“必须”从宏观层面指出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定位与目标、任务与主题、主线与主责,重点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怎么看”的问题。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定位和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方位决定主要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决定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历史方位、重要任务、复杂形势,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第四到第十一个“必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怎么干和干什么”的问题,包括强化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践行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维护国家利益等。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根基,民族平等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石,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共同体建设的法治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第十二个“必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谁来领导”这一根本问题,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总体来看,“十二个必须” 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新成就新经验,回应了当前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
从理论机理和实践机理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和发展脉络来看,从针对民族地区的局部性民族工作策略,到被提升为全局性的民族工作方针,再到主线地位的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定位、理论意义不断推进,党中央对民族领域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实践依据。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民族地区在消除绝对贫困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把东中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从现实视角来看,我国民族工作领域还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谋划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必须科学认识、全面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就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将其深入落实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要充分挖掘各地各民族丰富文化资源,汲取积极因素,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要站位全局、强化担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自觉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在保障国家生态、能源、粮食、产业和边疆安全等方面讲大局、担重责、做实功,切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探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精准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在宪法确立的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下,落实好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具体原则,依法维护民族团结。
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要见微知著,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战略思维,有效防范民族工作领域的各种风险隐患,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建设“四个特别”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自治区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对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要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把民族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压紧压实政治责任,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担当负责,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党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