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劳作辛苦,却锻炼了人类的体魄;丰收喜悦,更给予人们载歌载舞的审美。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离开了劳动,德智体美教育都是无根之花。在受教育者中实践劳动教育,正是对教育起点的回归。在合作劳动中,大中小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互助的品德。长远来说,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崇尚劳动价值、弘扬奉献精神、培育高尚情操、完善自我追求,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首先,劳动创造世界。人在劳动中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在劳动中善于思维、富于创造,人的智慧就这样发展而来。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生活操持中。在劳动中,人的双手体验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事物,经历一件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真实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不断成长的过程。其次,劳动培养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和责任感。一个人只有从事劳动,才有可能承担起自己的未来,胜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子女的榜样,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由此,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提倡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并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中国才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可以说,尊重劳动、倡导劳动、保护劳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性的显著标志;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的鲜明特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劳动教育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理应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还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培育劳动情怀,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而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技能基础,树立“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验实践等教育环节上付出大量劳动,成长为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在体味艰辛、挥洒汗水中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中磨炼意志,从而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等方面找到平衡,形成自主多元的积极就业观,提升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总之,劳动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技能的教育是高校智育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既是对劳动教育本身的有效加强,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
劳动是人生第一教育。劳动改变自我,劳动改变社会,劳动价值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希望。高扬劳动教育旗帜,构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对劳动者的褒奖,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规律的探索和完善,对教育对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让学生真正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受益者,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引领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