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核心提示】

  ●推进生态道德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深度挖掘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处理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提升公民生态道德素养,必须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有效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加强新时代生态道德建设,要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完善制度法律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王珊珊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创造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全面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有助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

  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深厚滋养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们的道德素质随着社会文明发展而变化。生态道德作为道德的一大重要分支,把道德范畴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开辟了人类道德认知的新境界,丰富和完善了道德体系和内容。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开展生态道德建设,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引导,构建生态世界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生态道德建设,也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并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能改变客观规律,只能对客观规律进行合理运用。违背客观规律,对自然界造成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要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按自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坚决抵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财富增长的行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生态伦理观。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深度挖掘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为生态道德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奠定坚实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道法自然”,都追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按照与自然法则相适宜的方式行事,在保护好自然界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强调自然界的物产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才能常保富足,若无节制、无限度地使用,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只有将人和自然统一起来,处理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与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生生不息。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道德理念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长期且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更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升群众生态道德素养,必须营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有效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重要转变。例如,通过电视台、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加大“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专题活动的宣传,通过新媒体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责任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过程是由“知”到“行”的过程。为了使生态道德理念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道德建设就要接地气、通俗化,从知、情、信、行出发,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要在人民群众中系统普及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生态道德准则及规范、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更新和完善人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动之以情,就是要强化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人们崇尚自然、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操,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觉选择。笃之以信,就是培养群众强烈的生态道德意识,并使之升华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导之以行,就是要引导群众将生态保护真正付诸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履行好生态道德规范,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完善制度法律保障,汇聚全民守护生态环境的共识和合力

  生态道德建设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新时代生态道德建设,要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本遵循,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完善制度法律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完善生态道德建设的制度法律保障。推进生态道德建设,需要生态道德法治保障。要发挥制度和法律的刚性约束功能,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以制度和法治的力量确立生态道德的权威。要加强顶层设计,补齐生态领域的制度法律短板,依法明确政府、公民等主体责任,确认社会生态道德原则,确保生态道德建设有法可依。要把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贯穿到执法和司法全过程,加大生态领域执法力度,对于生态领域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依规坚决惩戒一批、警告一批、教育一批,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让心存侥幸者心怀敬畏。要建立自然生态领域重大违法案例社会公示制度,以案明德,惩前毖后,让制度与法律为新时代公民生态道德建设保驾护航。

  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作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学校和家庭中构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组织编写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道德教育教材与普及读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园生态道德文化建设。例如,可将道德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要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中流砥柱作用。家庭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发挥自身榜样作用,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孩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人人有责”等理念,在户外活动中引导孩子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爱护动植物等,从小培养孩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全面发挥生态文明社区的引领作用。加强生态道德建设,要从居民生活环境出发,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社区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现实体验来获取生态道德知识,增强生态道德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要提高生态社区的建设水平,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动作用,定期开展“生态道德培训班”“生态文明建设学习班”等培训班,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系列活动,让社区居民深刻体会到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人人都是行动者,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将生态道德理念外化为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生态道德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内在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遵守的伦理规约。在新时代推进生态道德建设,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动员起来,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用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论道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出彩
强化系统思维 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
深化劳动教育 培养时代新人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