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拉盖管理区:

逐绿而行

奏响天边草原上的“田园牧歌”
水草丰美的乌拉盖草原。 美景醉游人。
乌拉盖草原上培育成功的华西牛群。
乌拉盖河蜿蜒逶迤。
  □戴薇宁

  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一座以原生态草原扬名的小城,在672万亩的丰美草场之上,河流湖泊纵横流淌、自然资源丰裕富饶,绿色是乌拉盖最亮眼的颜色,也是最纯粹的底色。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五大任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肉牛种业发展,生态农牧业的道路越走越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广袤草原上得以实现。

  保护治理  “生态家底”越来越殷实

  说到大草原,多数人的眼前都会浮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场景,乌拉盖管理区拥有着保护最为完好的原生态草甸草原,每到盛夏季节,确实有着牛羊满坡、如诗如画的醉人风景,然而在美丽的风景背后,同样存在着因过度放牧、牲畜超载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风险。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牢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施“草畜平衡”“减羊增牛”“草原生态奖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路子,全力推进地区发展规划向“生态”聚焦。

  优化顶层设计。将50%以上的土地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编制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利用规划,研究制定草原征占用、天然打草场监管、草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考核及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落实草原两项基本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99万亩禁牧区实现“零放牧”,2016年至今已累计发放草原补奖资金2.8亿元;530万亩草畜平衡区在春季牧草返青时开展休牧工作,并按照每亩草原1.125元的标准给予牧民补贴,近三年约发放休牧补贴834万元,一系列举措切实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带薪休假”。

  推进生态治理。高标准落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围封转移、草畜平衡管理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截至目前,累计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围栏封育30余万亩,完成退化草原治理修复5万亩,治理严重沙化草地3000亩,治理盐渍化草地5000亩,并建成固定监测点2处,境内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治理率得到显著提升。监测显示,乌拉盖管理区近5年天然草原平均高度、盖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达到25.12厘米、79.29%、297.17公斤/亩、128.19公斤/亩,居自治区前列,并成为全国国有草场首批试点地区。

  实施“减羊增牛”。随着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变化,传统畜牧业以数量为重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减羊增牛”是锡林郭勒盟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减轻草原压力的必然选择。乌拉盖管理区紧跟时势,加快纯种肉牛引进扩繁和良种肉牛改良,印发实施《乌拉盖管理区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乌拉盖管理区国有农牧场肉牛产业发展示范创建行动方案》等优惠政策,鼓励国有农牧场、嘎查村、牧民“减羊增牛”,发展现代化肉牛养殖产业,同时推行“科研机构+基地+牧户”“公司+合作社+农牧户”等牧企联结机制,带领周边牧户发展现代化、科学化、规模化养殖业。近三年来,乌拉盖管理区优质良种肉牛存栏年均增长17%以上,羊存栏数年均减少8%以上。

  肉牛产业的发展、思想认识的转变令广大农牧民开始思考“转型”之路,养殖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畜牧业结构调整、科学养殖、算账理财等方面均发生了可喜变化。乌拉盖牧场牧户贺城玮经过学习参观、算账对比后,于2018年出售了家中90%的羊,购置了优质能繁母牛30头,他潜心学习精养细养技术,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科学轮牧放牧,现在牛群的数量已达到119头,家庭纯收入翻了不止一番,草场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周边牧户中畜牧业转型发展、增收致富的新标杆。

  科学养殖 “现代牧歌”越唱越嘹亮

  养牛成为致富路上的“香饽饽”,但养啥牛、怎么养同样是关键。在肉牛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一件“大事”其实在45年前就已经在乌拉盖草原上进行着。

  “66万20号第三次!成交!”2023年7月26日,随着拍卖槌落下,来自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的一头种公牛在乌拉盖管理区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上以66万元竞拍成交,成为全场最高价,这头牛的品种正是经过43年繁育、于2021年在乌拉盖管理区“诞生”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

  众所周知,华西牛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它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培育,1978年,由内蒙古农牧学院担任技术指导,乌拉盖多家牧场共同参与的“内蒙古乌拉盖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种”研究课题,拉开了华西牛新品种培育最初杂交探索的序幕。2003年,乌拉盖管理区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合作,共同培育华西牛肉牛新品种,打破了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华西牛生长速度快、产肉多、繁殖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尝到“甜头”的当属参与新品系选育的当地牧民。乌拉盖牧场牧民王金强是第一批参与肉牛新品系选育的项目户,2004年起,在华西牛培育团队的指导下,王金强坚持少养精养、科学养殖,建立起家庭式冷配站点,不断提升牛群个体质量,他家的牛犊每头都有“档案”,可追溯四代以上完整体系。基因优、质量好,令他家的牛价节节攀升,家庭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在第四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上,他家的2头公牛犊分别以30万元、35万元的价格成交,令人惊叹不已,王金强用自己近20年的实践证明了华西牛有多“牛”。目前,乌拉盖管理区有华西牛养殖户433户,成功打造了华西牛“本土牛人”20多户,辐射带动农牧民科学养殖,每头牛年收益可增加2000元以上。

  自华西牛新品种认定以来,乌拉盖管理区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环境,利用天然草场生态优势,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华西牛新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国家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出台《乌拉盖管理区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创建行动方案》,按照一体化管理、差异化指导、特色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提出构建“一心三区多点”的差异化肉牛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华西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核心,建立乌拉盖牧场肉牛育种产业示范区、贺斯格乌拉牧场肉牛育成产业示范区、哈拉盖图农牧场肉牛育肥产业示范区,带动辖区企业和农牧民形成多点发力、多元建设、多级支撑的肉牛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内蒙古色也勒钦畜牧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为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乌拉牧场自营企业,该企业以繁育华西牛为养殖基础,以华西牛种源推广为销售主体,通过开展华西牛扩繁胚胎移植项目,不断扩大华西牛育种群体规模,培育华西牛优质母体。目前,该企业存栏华西牛768头,成为盟内最大的华西牛繁育基地之一,并于今年成功开展华西牛胚胎移植工作,吸引了天南海北的养殖企业前来购买优质种公牛。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民”的模式,常年以低于市场价格15%—20%的销售价格向本地农牧民提供优质种畜和饲草料,成为广大牧民养牛路上的“好帮手”。9月,内蒙古色也勒钦畜牧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首批、自治区首家华西牛国家核心育种场,对于完善和提高乌拉盖管理区乃至全国肉牛良繁体系建设水平、提升肉牛品质、推动高端肉牛产业发展均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目前,乌拉盖管理区本土培育的华西牛整体存栏规模达到3.4万头左右,经华西牛育种联合会和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登记认证1.1万余头,已累计组建核心群22个,扩繁群4个,核心群规模达到0.7万余头,其中基础母牛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成为“华西牛”主要育种基地,“华西牛肉”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商品”,并核发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预计到2025年,乌拉盖管理区华西牛新品种繁育推广供应基地建设更加稳固,三个国有农牧场、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群众紧密型利益联结比重达到50%以上,优质华西牛整体存栏突破6.78万头,供种能力达到2.21万头,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将建成华西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处,华西牛标准化种公牛站1处,华西牛规模化育肥示范场1处,优质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完成国家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肉牛供种能力、产品转化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幅增强,肉牛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全面提升。

  一片好牧场,承载着幸福与底气;一个好畜种,肩负着希望与前景。从“数量战”到“质量战”、从“粗放养殖”到“科学管理”,乌拉盖管理区传统畜牧业正在向现代精品农牧业稳步转型,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愈发宽广。乌拉盖管理区将锚定“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融合,在美丽的天边草原上勾勒出一幅绿色和谐、产业兴旺、人民富足的幸福画卷。

  (本版图片由乌拉盖管理区党工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乌拉盖管理区:~~~奏响天边草原上的“田园牧歌”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出彩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9版:要闻
   第10版:要闻·资讯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收藏
逐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