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人转:文化 融合的戏曲艺术

  □王阔海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在我区东北部和东三省一带,地方戏二人转可谓家喻户晓,人人都能哼上两句。

  新中国成立前,赤峰、通辽一带以及东三省地区,以戏班子形式出现的二人转十分常见。每到过年前,二人转戏班子就会出现在大车店或者集市上,演员们在一块空地上画个圈子当舞台,再放两三个长条凳子,旦角和丑角就可以演出了。

  那时候,收入不以门票计。如果是在大车店演出,进来看戏的人把准备好的豆包递给戏班子老板,老板放进早已准备好的一个麻袋里,这就是演出收入;要是在开放的集市上演出,就跟打把式卖艺的一样,靠围观的人打赏挣钱。

  另有一种炕头二人转,听起来容易被人误解,其实,这是由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独特的建房形式而决定的演出方式。东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0至40摄氏度。那个年代,东北人口多的家庭盖房子往往是联炕,就是一间外屋供烧火做饭,拐进里面是三四间屋子打通的大通间,进而是连起来的大炕。

  寒冬腊月,这样的房子不仅能容纳很多人,炕的面积和高度也恰好当舞台,加上老乡们要让喜爱的演员在最暖和的地方表演,于是,这样的表演形式就被通俗地称为炕头戏。

  因为演出场地限制少,二人转经常被误解为很简单、很一般。其实,它是非常考量演员功夫的戏种。在二人转里,角色间会出现“跳进跳出”的转换,比如,二人转《猪八戒拱地》当中,丑角扮演猪八戒,旦角扮演小媳妇,演出中,无论丑角还是旦角,都会根据剧情跳出来扮演“第三方叙说”的角色,而且“跳进跳出”自然无痕、行云流水,让老乡们看得明明白白,演员功力可见一斑。

  二人转的魅力不止戏剧形式,也在于漫长的演变过程。

  二人转也叫一副架,源于大秧歌。

  大秧歌的演出形式是男的一排、女的一排,排队行进或者插花行进,期间也可能增加小媳妇骑驴回娘家或者《西游记》等情节性元素,但是,主体上还是以舞蹈为主。从大秧歌里抽出一副架——一男一女,女的演旦角、男的演丑角,加上故事情节,就成了二人转。

  大秧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蹈形式,有学者研究认为,它是古老先民祭祀舞的民间演变,二人转则取其艺术精华而成,主要表现为边唱边舞和借鉴先民祭祀时“跳进跳出”的表演形式。

  在山东、河北人“闯关东”后,大秧歌的表演中融入了“关内”的一些艺术形式,二人转也把河北民间舞蹈“落子”、京剧化妆等元素吸收进来,同时,随着京城流行的民间鼓词子弟书流入东北一带,特别是其七言唱词的创作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人转。

  种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如今人们看到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经典剧目题材多取材于中国古典神话、四大名著以及古老传说,内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惩恶扬善、知恩图报、鼓励勤奋、鞭挞懒惰等传统美德。

  因此,二人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传统内容上,都是典型的各民族文化融合且具有传承脉络的戏曲艺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旗县融媒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旗县融媒
六合枕: 孔孔相通 天地人和
二人转:文化 融合的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