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施农业巧生金 冬忙带来新销路

  □本报记者  肖璐  摄影报道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是传统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而在赤峰市的乡村里却看不到一丝“冬闲”的气息,设施农业大棚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冬忙”景象,处处热气升腾,上演着冬闲人不闲的新乡村图景。

  在巴林右旗达尔罕街道麻斯塔拉嘎查的盛卉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品种多样、形态各异的花卉竞相绽放,花农在花丛里穿梭,忙着对植株进行打叉、浇水、施肥。

  “这里有海棠、蝴蝶兰、菊花、月季、康乃馨、多肉等上百个品种,2处暖棚和5处冷棚有1万多个盆栽、10万株绿化苗。”合作社负责人郭艳君自豪地说:“合作社主要从事花卉盆景种植、栽培及销售、园林绿化、庭院美化等,辐射大板镇及周边旗县,去年净利润达到15万元以上。”

  岁末年初是花卉销售旺季,合作社也迎来忙碌高峰期,除雇佣长期花农5名外,还将雇佣20余名季节性花农,带动更多农牧户走上“花样”致富路。

  眼下,天气转冷,在林西县官地镇下官地村种植户李刚家大棚里,一株株西红柿幼苗长势良好,李刚正忙着梳理秧苗,查看长势情况。李刚说,对他而言早已经没有冬闲的概念,“以前冬天闲着没事干,老百姓不挣钱还花钱。自从种上设施农业大棚,冬闲变成冬忙了,腰包更鼓了。”

  话音刚落,李刚又来到芦笋大棚,他熟练地切断芦笋,收割装筐,脸上堆满了笑容:“芦笋一斤10元钱,今天割完晚上就能装车发货。一个冬天就能卖1万多元钱。”

  从“闲”到“忙”,一字之差,变化万千。大棚里的绿色蔬菜鲜翠欲滴,各色鲜花争奇斗艳……多彩的农事活动让冬日变得“五彩斑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旗县融媒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旗县融媒
不一样的冬忙 一样的喜悦
【集市】
现代畜牧有“智慧” 开足马力转型忙
设施农业巧生金 冬忙带来新销路
热气腾腾“漏粉”忙
订单大米加工忙 振兴路上米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