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奈曼旗

热气腾腾“漏粉”忙

  □本报记者  鲍庆胜  奈曼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阳

  眼下,正是甘薯粉上市的季节,也到了制作甘薯粉的农家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这几天,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的传统手工甘薯粉开漏了。

  气温日渐下降,正是漏粉条的好时节。有着30年漏粉经验的李茂全,是村里有名的大师傅,一大早就忙乎了起来……站在铁锅前,一手将铁漏瓢塞满甘薯淀粉糊,一手有节奏地挑着锅里的粉条,淀粉糊从漏瓢底部的孔洞里流出,拉出细细长长的“丝线”,跌落进铁锅滚烫的热水里。“丝线”在锅里快速受热,成为半透明状的粉条。成型的粉条被人用长筷子打捞到锅台边的冷水缸里,快速冷却,增加韧性,最后被一根木棍撑起来,搭到架子上把水沥干,拿到院子里的架子上晾晒入窖,制作才算完成。

  “咱们这把粉条的韧性叫‘劲头’,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就是为了保持‘劲头’。”李茂全介绍说,每年大雪节气后,就约上大伙一起用传统的瓢漏式工艺漏粉条,每天干上10个小时,能做出2500多斤甘薯粉。

  互利村有着上百年的甘薯栽植历史,传统手工漏粉流传至今。相比于机器制作的粉条,传统手工能更好地保存甘薯本身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等营养元素和人体所需要的铁、钾、锌等微量元素,制作出的粉条因筋道滑爽而远近闻名,一直都是市场上的紧俏货。

  炊烟下的院落,一阵阵嬉笑声打破了寒冬里原本的宁静……韩淑梅正和几个好姐妹忙着给粉条扎捆装箱,屋里的大炕成了她们的“工作台”。

  “年年种10多亩地瓜,亩产一年有3000斤,能出粉条700斤左右,短短的两个半月时间,纯收入在4万块钱以上。”韩淑梅说,包装都是镇里统一的包装箱,干净卫生,每年年底除了留给亲戚朋友的,其余都提前预订完了,根本不愁卖。

  青龙山镇有传统手工甘薯粉加工作坊31家。近年来,青龙山镇在保持原有的传统手工制作甘薯粉条基础上,持续在甘薯产品的精深发展上下功夫。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远销到北京、呼和浩特、沈阳等城市。每到冬季客商络绎不绝,年销往外地的粉条达到100多万斤,“青龙山地瓜”“青龙山粉条”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并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旗县融媒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旗县融媒
不一样的冬忙 一样的喜悦
【集市】
现代畜牧有“智慧” 开足马力转型忙
设施农业巧生金 冬忙带来新销路
热气腾腾“漏粉”忙
订单大米加工忙 振兴路上米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