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鼻烟壶起源于清朝,从最初高雅的文人画,到后来的世俗画、肖像画,内画鼻烟壶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缩影,还通过这方寸间的世界,展示人们的“壶中情怀”。蒙派内画鼻烟壶作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因其精皴细染、造型准确、粗犷豪放等艺术特色,在业界占有一席之地。
要求严格 矢志传承
鼻烟壶虽小,但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等中国传统艺术均汇聚于此,在寸天厘地的闭合空间内给人以独特审美体验。
张小鹏说,要想掌握内画这门技艺,至少要经过十几年的美术、书法训练,积累扎实的外画基础。而内画和外画的区别,首先,作画顺序相反,内壁反着书画,外壁才能是正顺序;其次,壶口小限制了书画的操作,内壁绘画时不容易看到笔的位置,故而当一件精品呈现在大家眼前时,才愈显珍贵。
2006年,内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画艺术流传至今,按照地域分为京、鲁、冀、粤四大流派。
为了传承发展好蒙派内画鼻烟壶这项非遗技艺,张小鹏在刻苦钻研之外,还走出内蒙古,向其他鼻烟壶门派学习。2016年,他组队学习研究了冀派内画、秦派内画等各地内画的发展历史和技艺传承情况,为蒙派内画鼻烟壶技艺的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在卓资县文化局和卓资县职业中学的支持下,卓资内画技艺传习基地成立,张小鹏和10多名弟子负责内画技艺的教学和传承工作。现在,传承蒙派内画鼻烟壶技艺的学员已经从卓资县扩展到了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等地。
蒙派内画鼻烟壶技艺尽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发展,却依然面临着和大多数传统技艺一样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传承人数不多、作品创作有限、销量微乎其微、社会效益差。尽管如此,作为蒙派内画鼻烟壶的主要传承人,张小鹏依然充满希望:“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内画,喜欢内画,让这门非遗技艺能够传承和发展得更好。”
(图片由张小鹏提供)
北疆特色 声名在外
张小鹏是卓资县职业中学的老师,也是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工作之余,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鼻烟壶的传承发展中。
他的工作室内,摆放着很多他创作的鼻烟壶,阴山文化系列鼻烟壶古朴粗犷,“走西口”系列鼻烟壶质朴凝重……每一个画面,无不体现出北疆大地的文化特质。
“别看鼻烟壶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以为内画就很轻松,其实,它的难度非常大,我画了20年,每次创作的时候都还要格外小心仔细。”张小鹏说,鼻烟壶壶口只有豆粒大小,里面创作空间有限,而且是反笔作画,非常考验创作者的绘画功底。另外,壶体内是磨砂表面,画笔伸进去之后看不清,全凭感觉画。
在20年的学习、积累过程中,张小鹏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提出以走西口文化、蒙元文化、阴山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别具特色的蒙派内画文化艺术,对鼻烟壶的造型、材质进行大胆尝试,在表现技法和题材上均有很大突破,逐渐形成了意境深厚、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散发着强烈的北疆地域风味。
“传统鼻烟壶的造型基本为圆形、长方形等,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内蒙古地域特点,又创新了马镫、云纹、蒙古包等造型的鼻烟壶。在表现技法上,我将传统和现代的绘画技法相融合,题材多以北疆文化为主题,呈现出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北方地域特色。”张小鹏说。
近年来,由他创作的《狼山传说》《草原牧歌》《走西口》等系列作品连续被新加坡牛车水鼻烟壶收藏协会会长王良渠收藏,作品还多次参加过全国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交流和旅游纪念品展销活动。
百年历史 袖珍艺术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中国,转化后成为粉末状药材,吸闻后可以明目避疫。鼻烟壶为盛装鼻烟的容器,外形精致秀雅、端正匀称,集结了雕刻、书画、烧瓷、镶嵌等手工艺技术,具有浓郁的中国艺术风格,被称为集多种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艺术品。
内画鼻烟壶,是用特制的细弯勾笔,在水晶、玻璃、玛瑙等透明材质的鼻烟壶内壁进行作画。
张小鹏,45岁,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人,蒙派内画鼻烟壶第五代传承人。
“内画鼻烟壶源于京城,至今约有200年的历史,当时,周乐元、叶仲三、马少宣、丁二仲4人被誉为‘京派内画四大名家’,其中,叶仲三是蒙派内画鼻烟壶的始祖。”张小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京派内画叶家第四代传承人王晋将内画技艺带回了内蒙古。
王晋是卓资县人,2004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专业毕业的张小鹏拜在王晋门下,学习内画技艺。
张小鹏说,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没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和颜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比如,蝈蝈白菜、龙、凤以及简笔的山水、人物等。后来,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壁来回摇磨,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磨砂玻璃状,细腻且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像宣纸一样。内画鼻烟壶后来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再后来发展为诗书画并茂的艺术精品,至清光绪年间,已经逐步完善为一种高雅的宫廷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