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家乡留住那片绿

  □本报记者  李国萍

  虽然已是仲春时节,但呼伦贝尔草原依然春寒料峭。家住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的孙明山,开始盘算起今年植树播绿的准备工作。

  孙明山已经75岁,他用24年时间,让近万亩沙丘披上绿装,其中的艰辛曲折可想而知。

  “2000年,我承包了阿木古郎镇海东公路南侧的9800亩沙地。当时这里全是沙丘、沙坑,拖拉机都走不了,风起沙石飞,打得人脸生疼。想种活一棵树,太难了……”说起当年,孙明山万般感慨。

  为达到全封禁治沙,孙明山首先将沙地围封,再想方设法解决水的问题。从一开始靠拉水种树,到几年之间,他陆续打了3眼机井,修建了一处20吨蓄水池,安装变压器,购置拖拉机。那些年,孙明山多次赴区内外多地参观学习,最终摸索出适合当地的分层分类科学治沙方法。

  孙明山回忆说:“最初从吉林省购进十万棵杨树插条和4000多棵杨树,却因沙地不蓄水和本身缺水,栽一批死一半。遇上天旱,不仅当年白忙乎,连生长了几年的树也都旱死了。”几年下来不见成效,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可孙明山认定的事,就会咬牙坚持下去。为了种树,他卖牛羊卖房子,一家人在苗圃整整蜗居了16年。

  年复一年,从种植杨树到樟子松,再到创立“绿野治沙试验场”,20多年的时间,9800亩沙地的自然植被全部恢复,曾难以进入的沙地也成了葱郁之地,治理区灌草综合盖度达到了85%以上。

  风霜染白了青丝,岁月沧桑了面容。古稀之年的孙明山,体力明显不如从前。这些年,各级政府先后授予其“劳动模范”“先进民营企业”“呼伦贝尔好人榜”等多项荣誉。沉甸甸的荣誉给了孙明山老人更大的责任与紧迫感,他说:“前些年因干旱损失的苗木得抓紧补种,我要在有生之年,为家乡留住一片完完整整的绿色……”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影像力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疆文化
   第10版:民生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文艺评论
走森林可持续经营之路
全域禁牧下的“堵”与“疏”
我区重要草种质资源收集 取得阶段性成果
呼和浩特市森林火灾 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开工
戈壁荒漠中的“海关林”
为家乡留住那片绿
赤峰市推进排污许可领域 “放管服”改革
森林乡镇的“守林三责”
林海雪原现绿洲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加强黑河流域防凌段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