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抚春风,无限思念寄东风。清明节来临之际,我区各地守护清明文化渊源,保留清明文化底色,继承清明文化传统,用绿色、健康、环保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追忆革命先烈。
文明过清明 北疆树新风
4月2日,记者走访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不少市民带着鲜花缅怀亲人,文明祭扫清风扑面而来。
李先生将逝者骨灰盒埋在一棵挺拔的树下,将一束束菊花献在墓碑前方,大家举行祭奠仪式,追思逝去的亲人。
“我们选择树葬,让逝者安息,让生态环境更好。”李先生说。
“除了树葬,我们还有草坪葬、花葬、壁葬、格位存放等不同形式的节地生态安葬区,探索林地、草地、墓地生态复合利用,引导群众自愿选择绿色生态安葬方式。”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韩明说。
自治区民政厅二级巡视员李国平介绍,为推广“厚养薄葬”理念,推广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和治丧模式,我区各地民政部门、陵园以绿色文明为理念,推出网上祭扫、代为祭扫、植树追思等服务,让传统清明更“清明”。
我区各地通过实施奖补政策、减免火化四项基本服务费用等措施,倡导群众为逝者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据统计,2021年至今,我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群众近11万人,呈逐年增加态势。
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文明低碳、绿色平安过清明,全区各地有行有效。
清明前夕,自治区文明办、民政厅向全区干部群众发出倡议,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绿色、文明、低碳、节俭、环保、安全的祭扫新风。全区各级民政部门、陵园等推出系列活动,引导群众文明过清明。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安葬悼念、追思亲人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区各级民政部门还设立绿色通道、延长服务时间、强化人文关怀,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服务。此外,民政、文旅、消防等相关部门还提前部署、认真检查,全力做好安全保障。
深切缅怀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英雄者,国之干。最深沉的缅怀是弘扬,最真挚的纪念是传承。守护英烈,就是守护一个国家的光荣记忆,守护精神家园……”连日来,内蒙古博物院开展红色展览专线讲解,引导参观者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内蒙古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清明文化主题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博物院打造的“我们的节日”品牌,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惠及观众数十万人次。
肃穆的烈士陵园内松柏环绕、丰碑矗立,全体人员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唱毕,全场肃立,大家向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并献上手中的鲜花。4月2日,自治区团委、退役军人事务厅、少工委等单位在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开展了清明祭英烈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创新活动形式 弘扬传统文化
清明景色新,北疆正青春。清明节到来之际,我区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家在祭祖追思、踏青赏春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区各大中小学通过开展传承清明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等活动,以阅读重耳及介子推古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不同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感悟清明节传统文化,树立爱国报国之志。
全区文旅企业借助清明小长假旅游高峰,纷纷推出研学游、跨境游、专列游……2024年,那些诗与远方的文化之约,在北疆开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之际,各地相关部门为清明文化注入新内涵。“这是内蒙古的春之约,欢迎朋友们走进博物院共话清明。”内蒙古博物院创新表达方式,利用新媒体开展“清明寻春意”云上文物鉴赏、“清明知识知多少”线上闯关答题等活动,借助节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和内蒙古古吉园居民服务有限公司启动第五届鲜花公祭活动,免费为群众提供鲜花,用鲜花传递对亲人的怀念,通过“时空信箱”为逝去的亲人写一封信,遥寄感怀之情。全区各地妇联组织开展弘扬家风家训等主题活动,培育道德与良知,厚植家国情怀。
一束鲜花、一首诗歌、一场活动……用绿色、健康、环保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追忆革命先烈。各地群众在缅怀中传承精神,在家风家教中忆初心,汇聚对生命的感动和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