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授人以渔,敲开百姓“致富门”

剪纸艺人传授技艺。
“强技能 促就业”保健按摩技能培训。
  □本报记者  梅刚  赵曦  

  李存霞  韩雪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拓展增收渠道……让低收入群体荷包鼓起来、家庭富起来,才能真正抵御各类风险,实现共同富裕。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列出33件民生实事清单,其中,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方面就有5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8000人以上;持续深化拖欠农牧民工工资专项整治行动,保障农牧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为农牧户提供全链条、全环节农牧业社会化专业服务,新增服务面积200万亩。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办好民生实事,就是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推动更多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多亏参加了你们举办的技能培训,我在市里干起了育婴师,每个月收入5000多块,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了。”前不久,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十八顷镇村民刘霞见到乌兰察布市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卫东时,开心地介绍她在城里工作的情况,言语中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之前,刘霞患病多年,不能外出务工,儿子正在读大学,家庭支出捉襟见肘。今年,乌兰察布市举办的技能培训带给她新的希望。她在就业部门登记后,积极参加培训,并考取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就业部门的牵线下顺利上岗,如今成了月嫂中心骨干。

  “是技能培训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我不仅学会了婴儿照护,而且在老师的帮助下,给老人做起了保健和护理,端上了就业金饭碗。”刘霞说。

  这种“信息对接、培训帮扶、兜底安置”的模式,已在内蒙古各地落地开花。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一大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就业强的产业正在做大做强,为就业困难人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截至3月底,内蒙古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万人,认定零就业家庭20户,帮助17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其余3户已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助力重点群体就业,在内蒙古不胜枚举。

  “是党的政策好,让我在康复辅具公司稳定就业,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的冯怡,因出生时早产导致腿脚不便,是肢体四级残疾人。如今,在残联主办的残疾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她顺利找到了工作。

  虽然入职不久,但她已经承担起起草文书、新媒体运营等多项工作任务。“现在我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在工作中也能学到很多,很有成就感,对于我的情况来说很不错了。”冯怡说。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今年,全区各级残联持续推动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实施方案》各项任务措施,深入各类用人单位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安置残疾人就业,扩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规模。

  “我们将加强各类残疾人就业基地创建评估管理工作,多渠道强化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继续实施‘大爱北疆·助业自强’项目,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助力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靠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自治区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席振宙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是打造广阔发展前景的重要途径。

  “每当看到客户露出满意笑容,我就收获一份愉悦。”这是通辽超越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家政服务员张金飞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幼师专业毕业的她,通过参加巾帼家政培训,步入家政服务行业。最初,她只是为了获取一份养家的收入,如今,她已经把家政服务作为一份事业,实现人生理想。

  民生实事清单提出,今年自治区妇联要组织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1万名、家庭教育指导者1万名。截至4月30日,自治区妇联已经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3728名,培训家庭教育指导者6066名。

  近年来,自治区妇联把引领帮助妇女从事家政服务工作作为促进妇女就业创业重要任务。通过组建巾帼家政联盟、制定内蒙古家政服务地方标准、建设巾帼家政服务平台、举办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管理人员、家政师资、母婴护理、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等家政培训,全力打造“北疆亮姐”巾帼家政服务品牌,帮助一大批农牧区富余女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在家政服务领域就业创业。

  据了解,今年自治区妇联要组织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1万名、家庭教育指导者1万名。截至4月30日,自治区妇联已经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3728名,培训家庭教育指导者6066名。

  为更好地授人以渔,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今年我区印发《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有效性的通知》,深入摸排市场和群众需求,优化调整职业技能培训目录,增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牧区转移就业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培训针对性,让更多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

  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增收致富的干劲更足了。“大家在技能培训中受益匪浅,既增长了见识,又拓宽了思路,将努力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加快实现致富奔小康。”自治区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截至3月底,全区开展城镇就业技能培训9462人次,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210人次。

  除了多举措帮扶群众稳岗就业,让劳动者赢得出彩人生,大力实施社会化服务助力农民增收,成为赋能农牧业发展的生动剪影。

  近日,通辽市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车家子嘎查车田种植合作社一派忙碌景象。检查、维护、调试……农机维修人员正加紧对农业机械进行全面检修。

  合作社根据广大农户需求提供全托管、半托管、土地流转等“菜单式”服务模式,进行“耕、种、防、收”全链条托管服务。今年,腰林毛都镇辖区31个嘎查村全部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使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效率化、专业化,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4月11日,自治区农牧厅印发《关于做大做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八条措施》,进一步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转型提档,着力培育一批服务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扩大农业生产综合服务覆盖面。同时,我区不断创新多样化服务机制,推动社会化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服务内容由单一环节向“购、耕、种、管、收、储、售”全环节拓展,更好满足小农户和经营主体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自我在工地干活以来,工资月月按时打到我这张卡里,领工资有保障,干起活也有劲头。”近日,在呼和浩特市一建筑工地,工人王强掏出钱包里的银行卡给记者看。

  这张小小卡片,承载的是王强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我区人社部门落实落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不断强化源头治理、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执法力度,推动根治欠薪工作常态长效的生动实践。

  今年,我区扎实开展贯穿全年的预防整治拖欠农牧民工工资专项行动,确保农牧民工及时足额拿到报酬。一季度,全区办结欠薪案件1800件,涉及人数1344人、金额1774.37万元,全区各级劳动监察机构立案查处拖欠工资案件55件,为2477名农牧民工追发工资6146.3万元,结案率为100%。

  桩桩实事惠民生,件件小事暖民心,内蒙古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真正让“民生清单”兑现在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上。

  (本栏目图片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思·享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资讯
预计年节约采购资金3.12亿元
授人以渔,敲开百姓“致富门”
用“爱”照亮人生路
“六比”助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创新研学邂逅马长滩
警惕!卒中发病呈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