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60年前,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年仅42岁的焦裕禄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焦裕禄书记曾说:“当工作感到没有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这句话说得很简单,也很朴实,但是简单的话语背后,焦裕禄书记告诉了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究竟该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应对困难,如何提高自身能力,那就是要多到基层去,多到群众当中去。作为领导干部,当工作没有办法的时候,为什么就要到群众当中去问群众,问了群众就会有办法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党员干部往往是以单个个体的形式存在,而群众是一个很庞大的集合体。党员干部下到基层一线问计于群众的过程,就是一个“一对多”“少对多”的过程。现实中,无论我们的党员干部其个人能力多么突出,多么天资聪颖,但毕竟个人的能力智慧和体力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人民群众则是无穷的,其蕴藏的智慧和能量也是无限的。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如果自己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就需要及时主动到群众中去,向他们虚心学习请教。

  在政府单位工作,特别是长期在层级较高的政府部门工作,部分党员干部难免会生出一种高高在上、高居庙堂的错觉,认为自己就比别人高一等。这种高人一等的、自以为是的错觉会进一步阻碍我们进步与成长;而人民群众则不会有这种傲娇之气,他们天然拥有真实、质朴的美好品格。长期在基层一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人民群众会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智慧。小到工作、生活当中的各种小窍门儿,大到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突破创新,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中总结出来的。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唐僧所求取的真经不仅仅在西天灵山,更是在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路上。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当中去的过程,是其视野开阔、认识和格局打开的过程;一个“接地气”“通灵气”“增底气”的过程。正因如此,每当我们走在问计于群众的路上,就会有一种让自己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感觉。

  到群众中去,问计于人民群众,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在认知层面要做到正确认识群众和群众所拥有的力量。孟子说“民贵君轻”,百姓是国家社稷的根本所在;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江山社稷是“舟”,百姓则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群众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充满智慧和力量,更准确地说,人民群众本身便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这是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逻辑前提。

  要带着问题和思考到群众中去,以提高我们向群众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否则,仅仅是思想层面、认知层面笼统地认为需要向群众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泛化,就会浅显,这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内涝、风沙、盐碱问题曾长期困扰兰考县的发展,为了治理这“三害”,焦裕䘵书记经常深入群众,与大家伙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有针对性地走访调研,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了用种植泡桐和翻淤泥盖住沙丘的办法治理“三害”,取得显著成效。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李强总理也谈到自己长期在地方工作,很深的感受是,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一定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基层调研,到群众当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卓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成效,已经为我们党数十年的奋斗历程所充分证实。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更需要继承并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我们才能在提升自身能力本领的同时,更有效地推动工作,服务群众。(李红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视界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创新服务举措 提升服务品质
严抓设计管理 筑牢安全基石
向“新”而行 以“质”图强
升级服务模式 打造线上窗口
服务旅客无止境 不忘初心伴客行
积极优化营商环境 全力服务纳税主体
着眼“民生为大” 办好“关键小事”
加强民族政策宣传 绘就团结和谐画卷
采取多种措施 保障线路安全
助力企业诚信纳税 维护税收经济秩序
开展宣传活动 提高防范意识
遗失声明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