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默觚·治篇八》
【原典】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
【释义】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出自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的《默觚·治篇》。《默觚》分《学篇》《治篇》两部分,集中反映了魏源的哲学思想。“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意思是一个人托举重物是很难举起的,许多人一起走路就容易走得快,这句话从一反一正两方面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接着又举了两个例子:“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意思是倾斜的大厦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撑得了的,决了口的河道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这说明挽救危局,单凭个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群策群力。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他反对乾嘉以来脱离实际的烦琐考据学和空谈心性修养的理学,主张通经致用、积极用世,为文多论及人才问题,如:“古之得人家国者,先得其贤才。士心之归如此,而民心有不景(同‘影’)从者乎?”“不难于立法而难得行法之人。”
【启悟】
合则强,孤则弱。一个人的智勇往往有限,而积聚众人的力量就可以将有限扩大为无限。无论搞建设还是谋发展,只有勠力同心、团结协作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荀子有言,“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慎子·知忠》里说:“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吕氏春秋》中讲:“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淮南子·主术训》强调:“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魏书》中记载了众人折箭的故事,教诲世人:“单者易折,众则难摧”……这些无不阐明同一道理:只要和衷共济、团结一心,则无往不利、无事不兴。
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赓续不辍。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团结奋斗的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当出现重大民族危机时,中华民族总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特别是近代以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尊严。“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嘹亮歌声穿越革命烽火,融入建设浪潮,回荡在改革开放春天里,响彻在新时代希望田野上,熔铸成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具体到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需要全区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凝聚起团结干事、共谋发展的强大力量。如此,方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