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能与产业携手共舞

——通辽市“跨越追赶”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责任公司80MW复合光伏项目建设现场。通讯员 张懋 摄
  □本报记者  张俊在  郭洪申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杰

  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通辽市有着鲜明地发展方略: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

  依托风光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的优势,通辽市持续加快推进现代能源经济建设,形成了以新能源开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着力把产业结构偏重的困扰转化为绿能就地消纳的优势,全力打造绿色能源与产业协同 开发国家级示范区。

  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达到1028万千瓦,位列自治区第2位,发电量达到192.86亿千瓦时,新能源综合利用率93%,撬动铝基、镍基、硅基、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项目升级延链,逐步形成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的通辽优势。

  翻开通辽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的指导意见,脉络更加明晰: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坚持“以源引荷、因荷定源、灵活配网、多元储能”,采用“新能源+”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电力供应方案,吸引电价敏感型、绿电偏好型、出口依赖型企业落户通辽。

  加快再造一个“通辽工业”,提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日趋成为其中的新锐之力,在“把‘跨越追赶’的速度冲起来”的号角声中,绿能与产业携手共舞的大戏精彩纷呈。

  以“绿”为底  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

  “原来的贮灰场寸草不生,扬尘治理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我们积极探索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新途径,在贮灰场上建‘蓝海’‘绿洲’,变废为宝、治灰治沙,彻底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通辽发电总厂总经理孙文介绍。

  始建于1977年的通辽发电总厂,借助光伏发电项目大开发的“东风”,按照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理念,在向新能源的转型发展中,将光伏发电与贮灰场治理相结合,仅用105天就建成了150兆瓦贮灰场光伏发电项目,迈出了老火电企业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第一步,通辽发电总厂也由此成为国内火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标杆。到目前,该厂光伏电站已向社会贡献清洁电能10.5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余吨,并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荣誉、专利共计17项。

  无独有偶,有50多年煤炭生产供电历史的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矿山供电公司,将绿电转化与矿山排土场治理相结合,在排土场上建设光伏电站,用绿电替代原来的火电。项目运行期内,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31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约1万吨,为露天煤矿绿色矿山建设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建设新能源,还要用好新能源。通辽有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划。

  近年来,通辽市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坚持以绿电就地消纳为主,推动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立足现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优势,不断强化“双碳”目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坚持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全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

  来自通辽市能源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电力运行装机2001.97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052.92万千瓦、占电力运行装机52.59%;■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全市发电量311.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9%。新能源发电量达10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1%,占全市发电量三分之一。这一数据表明,通辽市供电结构逐步向以绿色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

  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产业的“含金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一季度通辽市新能源发电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6.7%,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为66.5%,其中风力发电投资增长89.3%,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提速,绿色投资成为“稳投资”重要抓手。

  以“绿”为底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正在快速显现。预计到“十四五”末,通辽市绿电发电占比将由2020年的20.6%提高到35%以上。

  以“绿”赋能  产业结构向“新”而行

  驶入新能源就地消纳赛道的通辽,依托新能源优势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全国首个“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鲁县6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国内率先在电源侧大规模配建调峰储能电站的示范项目。该项目每年可向地区电网输送绿电19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58.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9.54万吨。有效带动新能源与储能产业技术进步,对于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推动新能源高比例就地消纳是助力通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辽市坚持把打造绿电洼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更加注重发挥绿电成本优势作用,吸引电价敏感度高、绿电偏好度高、负荷柔性度高、产业耦合度高的企业落户通辽。

  国家第二批大型新能源基地项目——京能238万千瓦风电项目历经5个月的建设施工,第一台风电机组于5月9日顺利并网投运。“该项目是京能集团目前能源投资的单体容量最大工程,也是‘京蒙协作’的代表性工程,项目投产后,可年生产清洁电能7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634万吨。”项目负责人张桐华表示。

  在科尔沁区,与风电项目同样举足轻重的还有金麒麟新能源项目。作为国内领先的基于增量配电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全链条服务商,企业以推进“增量配电网+新能源”的互促发展模式,通过增量配电网接入新能源,园区内企业使用新能源电力,电价降低至0.38元,节省企业用电成本26.9%。同时通过新能源电量置换园区企业能耗,让新能源电量全部在园区内消纳。

  “目前增量配电网能够提供绿电70%以上,每年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绿电9.6亿千瓦时,以综合用能洼地优势,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金麒麟风光配网调度中心主任曲前月介绍。

  据统计,目前通辽市共有50余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新能源开发,获批市场化新能源项目839.9万千瓦。2023年,全市新能源就地消纳电量约115亿千瓦时,绿电消纳占比达到20%。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助力工业用能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通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以“绿”成链   积蓄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后劲

  2024年1月18日,随着龙马年产30万吨精密铸件项目生产线点火成功,第一炉铁水顺利出炉,标志着蒙东(内蒙古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内所有铸件设备具备自主生产能力。项目满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35亿元,提供2800余个就业岗位。

  通辽市将绿电替代的机遇作为全市加快跨越追赶的重要风口。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统筹资源配置牵引产业延伸,围绕“链主”企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先后出台了《通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推动全市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绿色翅膀”。

  “链”和“企”相辅相成,双向赋能。目前以龙马集团装备制造为“链主”的基地六大板块20个关联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逐步构建起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2026年基地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720亿元,税收20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成为全球最大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缘煤而兴的霍林郭勒市正在加速建设“中国绿电铝之城”,通过依托“煤电网铝加”全产业链优势,逐步构建起以煤为基础、以电为保障、以铝及铝精深加工为主体的千亿级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拥有大型电解铝企业3家,产值398.24亿元,产能269.7万吨。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创源金属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了《绿电铝产品评价证书》,总计完成8.67万吨绿电铝认证,锦联铝材和霍煤鸿骏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贴上绿电铝标签的生产商,成功打通了绿电铝销售环节,不断提升电解铝产品含“绿”量。

  “风”“光”无限,潜力无穷,通辽市“追风逐绿”的脚步更加稳健。“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占总电力装机的60%以上,新能源发电量达到500亿千瓦时以上,年就地消纳300亿千瓦时左右;节约能耗800万吨,减少碳排放2400万吨,放大产能转移‘低电价’优势,增强地区经济‘攒家底’后劲。”通辽市能源局总工程师郭景华介绍。

  树立雄心壮志,保持发展专注,通辽人以高质量跨越追赶的精气神,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通辽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科技
   第06版:评论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广告
上半年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8%
绿能与产业携手共舞
深挖潜力促消费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 召开第35次主任会议
多彩呼伦贝尔迎来旅游热潮
呼伦贝尔农垦:水肥一体化 节水又增收
刘家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启动
恼包村的故事持续“更新”中
推陈出新让“文博热”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