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

把内蒙古唱给世界听

演出现场。
深情合唱。
  □本报记者  冯雪玉  孙柳

  过去一段时间,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受到了持续的祝贺和称赞,这些赞扬源自这支队伍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的精彩表现,而最让团长布仁德力格尔记忆犹新的赞扬,是比赛时吴可畏评委的点评:内蒙古的合唱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地域特色,在作品气度上、演唱规格上有着强烈的国际性色彩。

  7月15日至19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举行,这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合唱艺术盛会,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首次亮相开幕式便技惊四座。

  “赞美我们的新时代,各族儿女幸福安康……”作为最后压轴登场的团队,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一曲《吉祥颂》,唱响了内蒙古对国内外参赛队伍的欢迎和祝福,将音乐会的氛围推向高潮。

  本次合唱节的重头戏是全球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的合唱精英同台竞演。“现场和三百多个国内外音乐团队在一个舞台上比赛,让我们既紧张又兴奋。我们想拿到好成绩,也想通过这个舞台提升自己的水平。”布仁德力格尔说。

  民谣组率先开赛,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带来《孤独的白驼羔》《舞韵》两首作品,婉转动人的旋律,有力、丰满又不失细腻的表达,赢得现场评委的高度赞扬;在成人组比赛中,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深情演绎了《博爱的母亲》《步调》两首歌曲。两场比赛,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凭借完美表现从全球306支优秀合唱团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两个组别最高分,被评为一级合唱团,获得本届赛事最高级别奖项“典范之声”合唱团荣誉称号。

  国际舞台,人才济济,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凭借优异表现拿到了亮眼成绩。这背后,源自长久以来的坚持与付出,和一代代成长在北疆大地上的音乐人对内蒙古深厚音乐文化的热爱。

  走进合唱团的排练厅,墙上的红色横幅十分醒目:“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最大限度的努力拼搏是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在这场比赛中获得殊荣的基本功。今年春节一过,合唱团就开启了“强度拉满”的排练。持续四个多月,每天固定排练8小时,团员们无论是嗓音还是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一直在反复练习,反复磨合,在不断的练习中实现团员之间最高的默契,也把声音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团员乌拉娜说。从歌曲中每一个段落的处理,到团队互相配合,团员们一点点的磨合,把参赛曲目打磨成了艺术佳作。其中一首歌曲《步调》更是得到了评委明子琪的高度赞扬:“《步调》这首作品,我尝试排练过,但是放弃了,找不到那种感觉,而今天内蒙古的歌者呈现得非常好。”

  除了不断地练习,让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登上领奖台的另一个原因,是团员们对内蒙古音乐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相当有自信,内蒙古的合唱团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这次由我们这群年轻人去承接使命,感觉责任特别重大。”乌拉娜说。

  合唱是内心外化、抒发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来自内蒙古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将对自然万物的深情融入歌咏中。此次参赛的4首曲目都是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原创作品,其中既有经典作品,也有新创作品。参赛曲目《博爱的母亲》源于民歌《劝奶歌》,在草原上,每当母羊不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时,牧民们都会唱起这首歌,一边唱一边流泪,用深沉的感情打动母羊,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觉得这首歌表达的感情与“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契合,在这样的灵感之下,《博爱的母亲》诞生了。

  在比赛舞台上,著名指挥家孙毅特别介绍了这首歌曲,并将“人民楷模”都贵玛的故事再次讲述,深情的歌曲配上指挥家精彩的执棒,双方首次合作,迎来满堂喝彩。

  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说:“内蒙古的音乐是从心中流淌出来的,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这次选的参赛曲目都是非常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曲目,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音乐,是各民族人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行歌坐月、踏歌起舞,代代相传的歌舞不仅是各民族人民闲暇时间的欢庆与消遣,是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见证,更是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记录与传承。这次比赛中,内蒙古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充满民族风情的服饰,自信大气的台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好多观众向往内蒙古,想来看看这个地方到底多么美。”布仁德力格尔说。

  (图片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要闻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把内蒙古唱给世界听
福临巷里的“温暖相遇”
感受开放活力
多样化养老服务 让老人乐享晚年
时隔9年,“血脉相连”的她们终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