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福临巷里的“温暖相遇”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赵永峰

  虽已立秋,包头的天气依然酷热难耐。福临巷路边,躲在阴凉里的周淑兰依旧穿着长衣长裤,眼睛紧盯着脚边菜摊上的蔬菜。临近中午,买菜的人多了起来,很多人直接拿菜装袋,不问价也不挑选,付账的时候还会多给一些。周淑兰明白大家的用心,却不知道为啥她的小摊生意突然这么好,只能用连续不断的“谢谢”回应大家。

  福临巷是包头市青山区的一条区间道,对于80岁的周淑兰来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福气降临之地。她指着“临时扶贫摊位”的蓝色小牌说:“这个牌牌,帮我解决了生活困难,让我觉得活得更有劲头了。”

  这一切,源于青山区城市管理微信群和青山区福宇小区业主微信群内的“定位”描述,“白发苍苍,80岁、清瘦,身后的栅栏上有一块蓝色牌子,上面写着‘临时扶贫摊位’,买老人的菜就对了……”

  两个月前,周淑兰搬到紧邻着福宇小区的福临巷卖菜。这条东西小巷尽头是昌福菜市场,两边是住宅区,多年来,小区居民与昌福菜市场共用一条道路。天气热起来后,昌福菜市场外吸引了大量临时摊贩摆摊设点,形成了热闹的马路市场。

  每天清晨5时到中午12时,商贩们把整条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甚至堵住了福宇小区的北出口,致使车辆、行人出行困难,产生的噪声更是严重影响到了两边居民的正常休息。福宇小区业委会把情况反映到社区,社区联系了青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容一中队,并与社区物业一同组成了联合整治小组,对福临巷马路市场进行整治。

  整治过程中,白发苍苍的周淑兰引起了市容一中队队长陈亮的注意。在与老人交谈中,陈亮被她的遭遇打动了。于是,一场温情执法温暖了整条福临巷。

  6年前老伴因心梗去世,5年前儿子被发现食道癌,让周淑兰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为给儿子治病,老人从银行贷款28万元,最终也没能挽回儿子的生命。带着一身债务,周淑兰的孙子四处打工,耄耋之年的周淑兰也开始卖菜。由于固定摊位所在的地段修路,周淑兰搬到了福临巷,来了一个半月,就遇到了马路市场的整治行动。周淑兰原本想从昌福菜市场里找个小一点的位置,但打听了几次后,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市场里合适的位置不好找,价格她也承受不了。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周淑兰遇到了陈亮。人高马大的陈亮一脸严肃,但听周淑兰讲了自己的经历后,他深藏内心的那方柔软被触动。陈亮找到福宇小区业委会主任李伟和万郡社区,双方协商后,决定为周淑兰开“绿灯”。他们在周淑兰现有摊位上设置了临时扶贫摊位的牌子,既不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又为她提供了安稳的经营场所。

  当陈亮和李伟拿着做好的牌子来到周淑兰的摊位前时,老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周淑兰告诉记者:“这几天因为不知道该去哪儿,我愁得吃不好睡不好。城管和社区这样帮我,我一定把周边的卫生弄好,给市民提供价廉物美的新鲜蔬菜。”

  挂上“临时扶贫摊位”的牌子之后,陈亮和李伟又在各自的朋友圈和工作群介绍了老人的情况并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可以照顾她的生意,帮老人解决一些面临的难题。看到倡议后,越来越多周围的居民前来用行动支持老人,一起书写福临巷里这段充满温情和善意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要闻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把内蒙古唱给世界听
福临巷里的“温暖相遇”
感受开放活力
多样化养老服务 让老人乐享晚年
时隔9年,“血脉相连”的她们终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