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注重强化战略导向,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科学研究不仅要做到“穷理以致其知”,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和真理,也要做到“反躬以践其实”,使科技研究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郑洁 成吉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成为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也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注重强化战略导向,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以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把握国家战略需求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当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要注重强化战略导向,加强创新研发的前瞻性、系统性布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创新瓶颈,赢得战略主动。
注重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要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战略引领,站在全球视野高度,以大局意识和前瞻性思维洞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增强对战略问题的科学研判和超前应对,做到高瞻远瞩、系统谋划,研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行动纲要,绘制科技发展“路线图”。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前瞻性引领和原驱动作用,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发展先机。
组织实施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要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能力,深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调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定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力量体系化、协同化,不断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有组织地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战略性需求导向,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主动发起重大科技计划,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着眼长远,瞄准信息能源、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等重大科技前沿领域,制定和实施战略性科学技术和工程,深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部署落实,加大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关键技术研究。
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要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总体目标,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导向,统筹考虑当前与长远发展需求,明确科技资源配置的重点方向,加大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研究的资源配置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着力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要科学谋划,不断调整基础学科建设布局,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健全科技资源配置管理机制,完善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着力解决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加大创新研发普惠性政策支持比例,促进资本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流动,有效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加强研发力量组织,促使其投入创新研发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研究组织化水平。
完善科技体制机制
提供科技创新“硬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将科技体制改革向前推进,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加快完善协同创新体系。要健全科技决策机制,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着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稳步增加科技研究财政投入,大力加强对企业、地方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注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和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主动牵头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高地。
建立健全科技评价制度。要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健全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符合创新研发规律的评价体系。坚持奖励与监督相结合,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不断完善基础研究项目评审机制、国际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机制和科技成果披露制度,着力建立公开透明、科学评议、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制度体系。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赋予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以多种形式开展长期激励。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机制和科技人员薪酬制度,始终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建立健全同科技创新长周期相匹配的评价激励制度,持续营造健康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积极构建开放合作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创新体系,积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不断加强同世界主要创新国家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合作交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研究合作空间。主动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和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开启国际重大科技计划和科学工程项目,不断增强我国科学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和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深化拓展中外联合科研。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守好经济社会“主战场”
科学研究不仅要做到“穷理以致其知”,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和真理,也要做到“反躬以践其实”,使科技研究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面向国家需求。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盯“卡脖子”领域,大力培养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组建科研技术团队,深入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难题,拆除阻碍产业发展的“篱笆墙”,不断加强对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重要产业的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实现研究成果与各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科技研究成果向应用、生产转化,促进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瞄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持续加大普惠性公共科技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建设更加优质、覆盖面更广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养老教育等数字化和智能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资源普惠共享。通过鼓励自由探索,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不断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切实让科技研发成果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要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科技研究的重点方向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供给。坚持民生导向,聚焦重大疾病防控、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问题,着力打造创新研发高水平支撑平台,推进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加大对基因、细胞等领域的生物基础技术和医疗器械研发。围绕食品安全问题,重点开展食品营养健康和生物工程技术基础研究,开发安全健康的食品原料。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研究的努力方向,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污染防治等技术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加工制造智能化、绿色化、健康化,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作者单位分别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基地、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