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兴安大地,绿浪翻涌,草香扑面。草原不仅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更是兴安盟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然而曾几何时,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畜矛盾日益凸显,转型升级成为摆在兴安盟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近年来,兴安盟把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生态增绿、产业增效、群众增收之间探索最佳结合点,积极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一系列创新举措与保护政策相继落地,不仅减轻了草原压力,更实现了修复有力、保护有效、利用合理、产业振兴的新格局。
走进扎赉特旗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蒙特牛种畜繁育中心,一排排现代化牛舍整齐排列,工人正开着撒料车穿梭在廊道间,为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投放草料。
“我们通过牲畜改良加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品种质量,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最终实现草原健康、牛羊健壮、牧民增收的目标。”华晟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畜牧部负责人华勇说,该基地是集肉牛养殖、饲草储运、有机肥场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通过代养分红、群众联户养殖、村企互利三种模式,保障养殖量增加的同时草原不过载。预计到2025年,该基地可为当地养殖户提供系谱完整基础母牛约4000头,让60万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在兴安盟,舍饲圈养早已不是新鲜事。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方式,这里的畜牧业实现了“统养共富”。除此之外,兴安盟还创新推出了“代养、寄养分红”“联户合租合养”等模式,如果养殖户不具备养殖条件,可以将基础母牛委托给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代养,并通过扩繁、盈利和分红的方式让养殖户“坐享收益”,真正实现了轻松养殖、红利共享。
在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肉牛改良成了这里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这几年,嘎查改良员敖富裕利用优质冻精技术,成功培育出一批批生长快、抗病强、价值高的牛犊,带动了周边400余户农牧民参与改良,改良肉牛近1万头。
赛罕道卜嘎查村民维山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我家70多头肉牛都进行了改良,每头牛犊能多卖1000元到2000元。”说起肉牛改良后的变化,维山满脸喜悦。
近年来,兴安盟积极引导养殖户更新本地养殖品种,快速推进劣畜换优畜,通过引进优质基础母牛、改良西门塔尔健康基础母牛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更减轻了草原载畜压力,让草原上的肉牛产业焕发了新生机。
“搬到产业园后,场地变大了,生产设备更先进了,不仅产量增加了,产品种类也丰富了,目前我们日用鲜奶量达1000斤,年收益在20万元左右。”在科右前旗传统奶制品产业园内,浓郁的奶香与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交相辉映。园区入驻企业塔林希莫乳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邰巴根那一边热情地端上来刚制作好的奶皮子让大家品尝,一边介绍说。
这里不仅是奶制品的生产基地,更是乡村振兴的示范窗口。2023年5月,科右前旗成立传统奶制品产业园,4家传统奶制品手工坊和生产企业入驻园区。目前,产业园年加工鲜奶800吨,纯收入达280万元。统一标准、委托加工、品牌营销、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相融合等方式,实现了奶制品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产业园还与全旗27家传统手工作坊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传统奶制品小作坊“散小弱短”的问题。
以科右前旗为例,在保持草畜平衡的基础上,兴安盟积极探索“奶养加”一体化模式,让养殖户、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受益。通过开发奶食品加工,转变饲养方式,推动中小奶畜养殖场与加工作坊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此外,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帮扶下,科右前旗还建立一套独特的经营模式:将在科右前旗生产加工的农畜产品拿到北京存储,实现销售直供,随时配送。这一模式不仅缩短了产品从牧场到餐桌的距离,更让牧民通过优化养殖模式,实现了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散养转舍饲、劣畜换优畜、牧户变商户……一系列变革的背后是兴安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如今,兴安盟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调优畜牧业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在提升畜牧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推动草原休养生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创建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