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博物馆收藏的骨针属于阿善文化遗存,出土时针筒内装有带孔一端尖和无孔两端尖的骨针,制作精细,规格多样,组合完整,极为珍贵。
骨针是东周时期铁针出现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缝纫工具,包头阿善遗址和西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较多。阿善遗址1980年试掘,1981年正式发掘,在二期文化遗存发现骨针,三期文化遗存早段出土较多骨针筒和骨针,三期文化遗存晚段则发现单孔骨针、双孔骨针和装饰华丽的骨针筒。1985年发掘的西园遗址,第二期遗存有骨针筒和精细骨针,第三期遗存有精细骨针;1988年再次发掘西园遗址,二期文化早期和晚期均有骨针发现,三期文化遗存发现骨针筒和有孔、无孔骨针。
包头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针,属于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代晚期海生不浪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以及仰韶向龙山过渡时期的阿善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遗存,后者出土最多。骨针大多伴有骨针筒,骨针有带孔的和无孔的,带孔骨针多为1孔,也有竖排2孔的,无孔骨针有一端带尖、一端圆润的,也有两端带尖的,有人猜测,没有针孔的骨针与针灸有关。阿善遗址和西园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纺轮,它们是将动物毛或植物纤维纺成线的工具。
骨针的广泛使用,对于生活在黄河北端寒冷地区的人们来说意义重大,它表明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大幅提升,群体生存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为史前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系包头博物馆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