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呼和浩特市聚焦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市情,从问题入手,下铁决心、拿硬举措,围绕“党建引领”等“六个抓手”,构建起“制度、组织、保障、运行、服务、队伍”六大体系,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共建共治共享的呼和浩特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以党建引领为基
构建系统高效的制度体系
呼和浩特全市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城区范围348平方公里,辖1旗、4县、4区;下辖35个街道、45个乡镇、9个区域服务中心,965个行政村、433个社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60.41万,城镇人口290.92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72%。
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成区人口密度达到1.06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街道覆盖约6.44万人,每个社区覆盖约7120人,体量规模较大,具有城市人口密度大、外来流动人口多、老旧城区占比大、各类矛盾问题多等特点,一直面临着机构设置扁平化程度不够、社区负担较重、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等基层治理难题。
针对基层治理难题,呼和浩特市重拳出击,抓重点、攻难点、治弱点,打出政策制度“组合拳”。“2023年3月28日,呼和浩特市召开全面推进首府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会。”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陈利音介绍,“大会围绕采取‘1+N’模式对基层社会治理进行顶层设计”。
“1”即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提升首府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实施意见》;“N”即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行动方案》《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社区减负增效赋能行动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实施意见是顶层设计,两个方案是实现路径,两个办法是重要支撑,一起搭建起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着力推动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六个转变”,为首府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治理能级”。
实施“1+N”制度体系以来,各地区党建引领力显著提升。全市35个街道成立了“大工委”、正在运行的433个社区成立了“大党委”,吸纳3542家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成员单位,通过联席会议、定期轮值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向服务。培育党建示范社区21个、北疆示范社区23个,79个市场监管所设立“小个专”党建指导站。深化物业党建联建,推进“红色物业”数质同抓、无物业小区清零“三项行动”、“红色业委会”扩面提质。全市实施运营管理的574家物业企业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3655个住宅小区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
以统筹协调为纲
构建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
“老母亲80多岁了,腿脚不便,村委会每月派专人给她做低保和高龄认证,省得我们子女来回跑了,现在办事可真方便!”新城区甲兰板村张翠梅的孩子满意地说。
小事连着民心,大事连着民生。要让群众感受到安心和放心,要让群众有更大的安全感和点滴的获得感,就必须要时时刻刻地关心和关注群众的需求。
“只有了解群众的‘微需求’和‘微心愿’,才能清楚要为群众干什么,要怎么样去干。”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建清介绍,“呼和浩特市把各个职能部门聚合在街道。结合新修订的《呼和浩特市街道办事处工作条例》(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加强街道党工委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依法赋予街道办事处统筹协调权、指挥调度权、行政处罚权,将行政执法权力事项由99项调整为56项,撤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将人员编制248名同步下沉至市辖区,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工作力量。统筹整合城管、市场监督等执法力量,形成‘一支队伍管执法’,推广‘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做法。”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把各方治理主体聚合在基层,把各级党员干部聚合在小区,持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推动市、区两级397家部门单位包联城区341个社区,协调自治区直属机关全面深化“区市共建”,组建党员代办队685支、暖心服务小分队2178支,开展党群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小区活动10557次,全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问题。
呼和浩特市还把各类服务功能聚合在网格。通过整合,将原来设置的综治、司法、党建等服务力量下沉,统一规范为“基层网格”。依托“吹哨报到”机制,持续深化拓展区域党建联建,推动各类组织全面参与、全程嵌入网格治理。积极吸纳辖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型就业群体加入网格员队伍,实行“双向服务”模式,并通过发掘小区能人、发挥志愿者力量、动员老党员参与等方式,提升网格队伍能力。推深做实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动互联网、快递和出租车等10个行业党委实体运行,全市1478处党群服务中心、168个“红蜂驿站”、45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服务站为1.58万名快递小哥、外卖员提供暖心服务。有2386名新就业群体人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让这一“管理变量”成为“治理增量”。
以保障基层为要
构建夯基垒台的保障体系
“自去年全市基层治理大会召开后,我们工作的热情可足了,为民服务经费涨到了40万元,每个社区还给通过人才引进配备了一名有着高学历的年轻干部,专门做基层治理工作,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玉泉区兴隆巷清泉街社区党委书记武荷香激动地说道。
基层加快发展,保障是关键。如何多措并举为基层引才留才用才?如何保障基层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如何推动资源、资金、政策向基层倾斜?呼和浩特市用行动给出自己的答案。
从2020年开始,呼和浩特市连续4年每年招考1000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结合选任、公开招考、依规转入等方式,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者配备,根据人员流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确保队伍规模合理稳定。2023年,又下沉325个市级事业编制,用于城市基层治理领域专项引才工作,将重点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一线。加强网格化管理,按照“一格一人”原则,选优配强专职网格员4693名。目前,全市1.15万名社区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5.5%,平均年龄38.6岁,35岁以下占到50%以上,社区人员力量不断壮大,队伍结构逐步优化。
在推动人往基层走的同时,呼和浩特市持续推动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2023年,呼和浩特市拿出6.18亿元支持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其中,社区经费总投入由8442万元增加到15060万元,涨幅达78%;各社区每年经费由30万元增加到40万元。市级层面和各地区、部门在制定政策举措时,注重体现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导向。如在推进全市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工作中,鲜明提出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项目,持续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医防体系等措施,扎实推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各领域资源落实到基层。
以基层减负为尺
构建扁平一体的运行体系
走进和林格尔县台基营村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一份村级组织工作事务“红绿黄”清单,用交通指示灯比拟村级组织工作职责。“绿灯”清单上,详细列明管理、服务、监督等51项依法履行职责事项,“黄灯”清单上,明确了经济、社会、生态等20项依法协助工作事项,而“红灯”清单上,20项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的证明事项一一列清办事途径。
“对于村级组织,采用这种方式能直观地了解哪些事项应该履好职、尽全责,哪些证明是不需要村级再出具的,群众来了也一目了然,知道该如何办理,让我们能集中精力做好带领发展、为民服务的工作。”台基营村党支部书记卢金柱说。
“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上,今年,呼和浩特市聚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持续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一科科长庞凤介绍,呼和浩特市出台《2024年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方案》和《集中整治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任务书》,梳理61项任务。从2023年开始,呼和浩特市连续两次梳理村(社区)职责事项清单,实现动态调整。社区事务由140项减少到79项,再次减少到58项,精简了58.6%;村级事务由72项减少到63项,精简了12.5%。指导各村(社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社区一策”确定事项清单并公布。制定《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识标牌指导规范》和指导目录,全面清理规范机制牌子,截至目前,共清理8843块标识标牌,清理上墙制度3627面。
此外,呼和浩特市印发《呼和浩特市村(社区)职责事项、证明事项规范管理办法》,建立了村(社区)职责、证明事项准入、退出、动态调整、定期通报工作机制。2024年,市本级督检考计划和备案事项11项,较2023年减少16项;各旗县区均不超过10项,较往年大幅下降;大幅精减考核指标数量,推行指标集中会审制。
“街道方面,呼和浩特市拟将街道由过去的31个增至44个。目前,新城区、回民区优化调整方案已获批复,全市街道办事处增加到35个。社区方面,将原来的356个社区调整至450个,现实际运行433个,新增的社区场地已全部落实。网格方面,将原有6608个网格重新划分为5880个,已全部进行编码,‘一格一员’配备专职网格员。”庞凤介绍。
以群众满意为本
构建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
“原来村子里时不时就有不文明的行为出现,甚至还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自从安装了摄像头以来,不文明的现象就少了。”大圪贲村村民尔登图说。
土左旗北什轴乡大圪贲村作为“数字北什轴”建设的试点,打造了共有22个高清摄像头的“平安乡村建设”监控平台,实现了村内主要道路监控全覆盖。“这个监控不仅可以监督村子里不文明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监测我们村里面的日常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处理。”大圪贲村党支部书记云利平说。
“平安乡村建设”监控平台极大提高了大圪贲村基层治理工作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可视化大屏,不仅有效监测辖区内警情、火情,更在秸秆禁烧、人口走失、交通违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了人民财产损失。
数字赋能,让服务有温度,更有效率。呼和浩特市以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新建成的基层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全面汇集全市地图、人口、房屋、网格及其他相关数据,可实现市、旗县区、街道、社区、网格人口地理信息一屏统览。
同时,呼和浩特市依托12345热线深度整合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全面优化接诉即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畅通群众反映诉求通道,实现“一个号码对外、一个平台受理、一套队伍服务”的一站式全程服务,精准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推行信访代办法治化。依托各旗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四首”信访代办员队伍,把开展信访代办工作与预防法治化、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促进基层治理信访代办一手抓、见实效。年初以来,累计排查矛盾问题2396件,代办事项2024件、化解1893件。
此外,呼和浩特市推出“一个站点管办结”:全市建成8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395个社区(村)便民服务站,组建代办员队伍4000余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占比分别达到89.38%和65.13%,基层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一个驿站管服务”:成立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站(红石榴驿站)459个,着力为各族群众在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等方面做好服务;“一个中心管化解”:依托全市1387家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为社会调解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各类调解,同步推动各类调解力量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努力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以干事创业为重
构建专业稳定的队伍体系
“社区工作琐事多、压力还大,以前工资偏低,也没有什么晋升渠道。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政策的出台,不仅工资涨了,缴纳了五险一金,还为我们畅通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专项招考的渠道。”回民区阿吉拉沁社区负责人姚艺璇高兴地说。
为育强社区头雁,呼和浩特市出台《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明确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激励退出等具体要求。为保持社区工作者队伍活力,出台《呼和浩特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办法(试行)》《全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为培育扶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市市招、旗县区招社区工作者执行“三岗十八级”薪酬标准,全部落实“五险一金”待遇。同步比照“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调整专职网格员待遇,网格员工资从2000元(不缴纳保险)增长到3698元(含保险)。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岗位变化、学历变化以及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等情况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调级调薪,其中最高的从3级提高到12级,从每月3738元提高到每月5267元,累计已对3264人次进行了动态调整,增加资金1388.72万元。
畅通社区工作者晋升通道,实现“有奔头”。目前市招、区招社区工作者中120名担任正职,480名担任社区副职,659名担任“两委成员”,占比48.5%,已经成为社区的中流砥柱。面向村(社区)书记定向考录公务员27名、事业单位人员15名,提任到副科级领导岗社区书记22名,着力解决体制、身份、待遇、出路等关键问题。
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水平证书》职业资格考试,享受职业津贴。目前已有2052名社区工作者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占比38.7%。注重专业能力提升,通过示范培训、擂台比武、交流座谈、分享研讨等方式提升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和水平。今年,已组织市级示范培训2期、旗县区培训9期,培训社区工作者2785人次,社区工作者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
(本版文图均由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