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

  【出处】

  先秦《诗经·豳风·鸱鸮》

  【原典】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释义】

  《鸱鸮》(chī xiāo)是周公写给周成王的一首寓言诗,描写一只母鸟在鸱鸮(俗称猫头鹰)抓去其幼雏后,为防御再次被侵害,忍住悲痛,不辞劳苦修筑巢窠的情景。

  全诗四章,每章五句,通篇以母鸟的口吻展开。开篇就是母鸟痛斥鸱鸮的呼号:猫头鹰你这恶鸟,已经夺走我的孩子,再不能毁去我的窝巢。继而是伤心的呜咽:我含辛茹苦哺育孩子,已经操劳致病了!第二章写母鸟从丧子破巢的哀痛中毅然振作起来: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桑根,牢牢缚紧门窗。看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敢欺负我!三四章是母鸟自述辛劳:为了筑巢,爪子拘挛,喙角累病,羽毛稀落,羽尾枯槁。可见,为修筑家园,母鸟付出了巨大代价。

  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寓言诗的源头。其中,“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后来引申出成语“未雨绸缪”。迨(dài):趁。绸缪:紧密缠缚,引申为修缮。牖(yǒu):窗户。整句话意思是,趁着天还未下雨,啄取那桑皮桑根,缚紧门窗、加固巢穴。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

  【启悟】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告诫;从“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做事态度,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处事方法;从“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警世箴言,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醒世恒言,都彰显了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正所谓“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只有在灾祸没有萌生的时候,就做好预判评估并提前加以防范,才能在灾祸危害发生时从容应对。日常生活中,积谷防饥、曲突徙薪等成语故事,以及“晴带雨伞,饱带饥粮”“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土深耕足养家”“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民间谚语,无不蕴含着劳动人民朴素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成为人们日用不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忧患意识在先,便会生出主动作为的责任担当,便会激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纵观中华民族历史,正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与不满足现状、不甘于落后的求新求变思想交织融合,铸就了伟大的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动力之源。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极泄气,而是要避免犯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历史充分证明,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而且形势越好、发展越顺利,越要克服懈怠情绪、增强忧患意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这一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如此方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旗县融媒
嘹亮村歌唱响时代新声
善思才能善为
助力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 绸缪牖户
【辣语】
为基层减负需防“假沸”
别让“隐形门”阻碍求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