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原典】
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
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释义】
“蓬仙兄”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时的同学兼好友张蓬仙。张蓬仙离校回乡,周恩来创作了三首送别诗,这是第一首。该诗深情回顾了二人同聚津门的往事,抒发了为理想道义互勉奋斗的宏愿以及革命胜利后再续前缘的期盼。全诗用典丰富,辞约义丰,意蕴深长。
首联围绕“缘”字展开,回顾津门初识。“相逢萍水”,语出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比喻相逢偶然。“负笈”,背着书箱,指求学。“岂偶然”与“亦前缘”呼应,强调二人志同道合,相见如故。
“扪虱倾谈”典见《晋书·王猛传》:王猛胸怀大志,但不拘小节。东晋大司马桓温召见他,他“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持螯下酒”典出晋人毕卓所言“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晋书·毕卓传》)。颔联借用晋代名士的典故,生动展现了蓬仙兄的性情豪放、谈吐不凡,可见二人意气相投、相谈甚欢。
颈联两句语意精警,是全诗的诗眼。“尝胆”即“卧薪尝胆”,典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刻苦自励,“应”字亦有互勉之意;“道义争担敢息肩”,化引明代杨继盛临刑前所写、李大钊引为座右铭的“铁肩担道义”名句,表达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共同追求。
尾联畅想革命成功后共聚同欢。“买邻钱”典出《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官后花一千一百万在吕僧珍的住所旁边买了所房子。吕嫌价格贵,宋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此典形象表达了诗人愿与好友比邻而居的深厚情谊,亦是对其品格的由衷赞赏,足见二人结缘之深。
【启悟】
古人云:“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时代精神。小到家庭、单位,大到国家、民族,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挺膺担当的硬脊梁、铁肩膀。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敢于担当的优良传统,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凛然,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气节;从周恩来“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的誓言,到焦裕禄“困难面前逞英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日新月异、山河巨变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担责不推、担事不躲、担难不怯、担忧不惧的勇气和气概。在奋进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勇敢担当和血性胆气。
担当,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需要。现实中有些硬骨头不好啃,往往需要耗费大量心力,还可能要担风险、担责任;有些难题牵涉面广,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却又必须破题、解题……面对这些情况该怎么办?廖俊波曾这样说,“只要是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就大胆去干,有责任我来担”。衡量党员干部是不是敢于担当,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
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就越需要担当的宽肩膀、成事的真本领。广大党员干部唯有铸牢担当作为之“魂”、练就担当作为之“能”、筑牢担当作为之“堤”,成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作善为的奋斗者,才能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