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产生智慧,静气产生信心,静气产生力量。干事创业、爬坡过坎,困难与考验无时不有,在复杂的环境中遇事沉稳、处变不惊,保持清晰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应对种种风险与挑战。
常言道,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大家的心态多了些浮躁少了些静气。善不善养静气,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也决定了他们能否干成事、干成多大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深思细研,很难明晰主次、抓住关键、开创新局。只有平心静气、凝神聚力,将进取的愿望转化成增强本领、提高境界、干好工作的动力,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找到破解难题的良策。
静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修炼”。从“当热锅上的蚂蚁”到“恢恢然有大将风度”,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怎样才能养成沉稳静气?需要在实战中锻炼,需要在小事中积累,需要在挫折中培养。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多接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把实践锻炼作为洗礼、补课、充电的机会,学会忍耐和克制,学会宽容和谅解,学会独立观察和思考,在实践锻炼中磨炼意志、砥砺作风、修养心性,才能做到“每逢大事不糊涂、每临大事有静气”。
静气也是“养”出来的,最唾手可得的方法便是读书。古人说:“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 好书犹药,善读之可以增智、医愚、提神、醒脑。一个人浮躁的根源,往往就在于内心贫瘠,身心为俗念俗物所缚,甚至为了虚名浮利而挖空心思、投机钻营,而读书恰恰是涵养静气的桥梁。多一点书卷气,就能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在优美的文字中,不仅收获先贤的智慧、人生的真理,也赢得内心的宁静、精神的充实。一本好书在手,经受书香的浸润,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静气,是一种修养品行,也是一种境界气度,更是一种初心坚守。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往往都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保持静心的状态,专一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迈向新征程,多一些心平气和,少一分浮躁繁杂;多一些淡泊宁静,少一分名利纷扰,人生必能进入另一重境界,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拥抱更好的自己、创造更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