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奈曼旗

致富路上有“薯”光

  □本报记者  鲍庆胜 

  奈曼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丽娟

  “丰收啦!”11月2日,在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青龙山村,种植大户曹献云手举红色甘薯,丰收的喜悦在镜头下定格。

  “第一年大面积种植甘薯,品质和产量都超预期!”曹献云开心地分享道,她家今年种植了近1000亩甘薯,其中自家土地200余亩,流转土地700余亩,亩产达到4000多斤。

  曹献云家还成立了内蒙古闲农雅果农业有限公司,并建设了1万平方米的甘薯储藏库。在甘薯储藏库前,工人们正忙着将收获的甘薯进行挑选,按着品种和品相拣选甘薯作为鲜食类销售;绝大部分则被用作漏粉。除了自家的甘薯,公司还与其他农户签订了1000余亩的订单合同。

  青龙山镇的甘薯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曾是家家户户赖以生存的“果腹粮”。如今,不仅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特色”食品,还更是青龙山人过上好日子的“致富薯”。今年,青龙山鲜食甘薯出地即价格为每斤1.5元,涨幅比两年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2024年,青龙山镇的甘薯栽植面积达2.2万亩,品种也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鲜食的本地薯、燕薯25、适合加工漏粉的济薯26等8个以上。”青龙山镇副镇长丛日成介绍。

  除了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更新外,青龙山镇还注重甘薯产品的深加工,该镇得力营子村、互利村成为“手工粉条专业村”。

  走进得力营子村甘薯加工厂,机器轰鸣作响。“眼下正是加工甘薯粉的季节,等到上冻时就可以制作粉条了。”村党支部书记翟勇泉介绍,村子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制作粉条了,现在村里的手工“粉匠”就多达20多人。今年,该村产出淀粉甘薯预计达400万斤,能加工甘薯粉条80多万斤。

  青龙山镇的传统手工甘薯粉加工作坊多达12家。这些作坊在保持原有传统手工制作甘薯粉条的基础上,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年销往外地的粉条达到100多万斤。“青龙山地瓜”“青龙山粉条”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并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青龙山的甘薯效益亩均在2000元以上,产业发展好,百姓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丛日成说,青龙山镇致力于以甘薯产业为基础,依托青龙山洼和八虎山庄度假村等自然景观,打造农文旅结合小镇,融合一二三产业,实现山水城共融,农文旅同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旗县融媒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评论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鄂尔多斯
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冲刺
盐碱地破“碱”重生
致富路上有“薯”光
种出甜蜜产业
“供热管家”贴心守护
“直播带策”好声音
高标准农田建设忙
9个嘎查“抱团儿”闯市场
林下生金 生态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