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作为石器时代的辉煌终章,在考古学的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大致在距今5000至2000多年间结束。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迈向文明曙光的关键。
在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别具一格,细石器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从呼伦贝尔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透露出鲜明的贫富差距与等级分化,这标志着阶级社会的雏形正在形成。
尽管早期的呼伦贝尔与中原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缺乏直接的文字记载,但透过邻近文化与中原的政治、文化交融,我们能感受到两地间深厚的文化认同与交流。这种交流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将呼伦贝尔与中原紧密相连。例如在《鲁语·孔丘论楛矢》中,就记载了一段孔子说楛矢的佳话。
春秋时期,孔子在陈国,一只被楛矢射中的隼鸟不期而至,落在了陈侯的庭院。陈侯及下人从未见过这种箭,十分好奇,便派人向孔子请教。孔子以其渊博的知识,解读出这支箭乃肃慎国所制,并讲述了周武王伐纣后,肃慎国进贡楛矢石砮的往事。武王为了彰显其德政,特在箭上刻铭文并赏赐给诸侯。陈侯听了孔子的话,找到楛矢,上面果然刻着“肃慎氏之贡矢”,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屡有提及的《楛矢石砮》。楛矢石砮不仅是东北及北方部族向中原王朝进献的宝贝,更是两地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新石器时代,呼伦贝尔地区与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其中,制作工艺精湛的石镞作为贵重礼品,在不同文化间穿梭往来,成为交流互鉴的媒介与桥梁。这些石镞,不仅见证了呼伦贝尔新石器时代的辉煌,在促进地区文化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作者系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