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天动地的大爱传奇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相关档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供图)
都贵玛(前排右三)与“国家的孩子”合影。 (乌兰察布市委统战部供图)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60多年前,一个超越地域、血缘和民族的大爱传奇正在上演。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海、江苏等地的孤儿院面临粮食不足的威胁,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迫在眉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动请缨,将3000多名南方孤儿接到牛奶和肉食相对充足一些的内蒙古抚养,这些来到内蒙古的孩子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内蒙古许下大爱承诺。

  全区上下抓紧筹备,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布置接运孩子。凡有接收孩子任务的盟、旗,紧急设立了育婴院,在孩子们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小木床、被褥、枕头、澡盆……现存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的一份“1960年移入儿童设备购置费明细表”中,清晰记录着当时内蒙古人民对孩子们的细致关怀。

  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育婴院招收和训练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且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妇女担任保育员,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们。

  在乌兰察布的四子王旗,当时不满20岁的都贵玛成为一名保育员,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母亲)”。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很快适应了牧区的生活环境,都健健康康地被接到了养父母家中。

  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护理员张凤仙将巴特尔等6个孩子领回家。在张凤仙夫妇的精心抚养下,孩子们个个茁壮成长。

  草原上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步行几百里,争先恐后赶来收养孩子们,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

  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的3000多名孩童,从此扎根于这片热土,在大爱的浇灌下健康成长,从嗷嗷待哺的雏鸟,长成草原上的雄鹰。

  60多年过去,曾经的孩童已近古稀,“人生当知来处”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揭开身世之谜成为很多“国家的孩子”的心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要闻
   第04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要闻
   第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刊
   第08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跨越山海,为“国家的孩子”圆了寻亲梦
双向奔赴的寻亲之路
接续上演的团圆故事
【讲述】
感天动地的大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