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林鸿《饮酒》
【原典】
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
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我愿但饮酒,不复知其余。
君看醉乡人,乃在天地初。
【释义】
这首诗是诗人针对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复古思潮盛行现象而作。许多“儒生”对现实不满,于是“好奇古”“谈唐虞”,以此间接抨击社会、宣泄怨气。诗人不提倡这种只会空谈却不去实践的做法。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原意是说,儒生们虽熟读古书,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但他们却连一句话也不能付诸实践,所以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一语”与“万卷”的鲜明对比,有力地批判了那些只说不做、学用脱离、纸上谈兵的“清谈客”。这两句诗虽然是针对徒事空谈而不尚行动的儒生而发,但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不乏涉及知行关系的论述。比如“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等。宋明理学家进一步对知行关系进行了哲学化的系统阐释。从程颐的“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到朱熹的“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再到王守仁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最终形成“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启悟】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读书积累理论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理论知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同时也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如果理论脱离了实践,甚至落入“一语不能践”的境地,那么再高深的理论都是空虚和徒劳,就如同诗中所说的“万卷徒空虚”。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历来注重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尚书·说命》中写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荀子·儒效》中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说苑·政理》中提及“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都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当前,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啃下硬骨头、拿下拦路虎,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充分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才能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只有瞄准真问题,下足真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才能在工作中避免“空对空”“两张皮”,从而把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切实解决好,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袁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