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关于老爸的故事

  杨早龙的全家福(资料图片)
  云姝荣与父亲在一起
  我们时常歌颂母亲,可对于父亲,我们似乎总是忘了表达。也许我们和父亲之间,心息相通,却默默无言。父亲的爱,粗犷悠远却弥足珍贵。又到父亲节,记者采访了几位普通人,听他们讲述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故事不同,但每一句话,都不约而同浸润着浓浓的爱与亲情。

  文·摄影/本报记者  张巧珍  温慧娟

  严厉方式表达爱

  云姝荣来自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见到她时,她正在给“老云”打电话。“老云”是她父亲,今年77岁。“哎呀,我家老云特别爱絮叨,还当我是三岁小娃娃,各种不放心!”云姝荣虽然嘴上有些小埋怨,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云姝荣家有兄妹四人,她最小,在家里最受宠。“出门有哥哥姐姐‘罩’着,回家有父亲撑腰”,小时候的云姝荣特别叛逆。十六岁那年,还在上初中的她早恋了,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回家狠狠地责骂了她一顿。“你凭什么管我?”云姝荣看着父亲吹胡子瞪眼,那也是她第一次和父亲吵架。直到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她回到家大哭了一场,才发现父亲也默默流泪了。“原来,老云说的都是对的,他是在用那种严厉的方式表达爱。”

  2013年,云姝荣结婚的时候,父亲牵着她的手将她交到丈夫手里,还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拥抱老云,也是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看他,头发花白,皱纹深深镌刻在脸上,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孝顺父亲,他陪我长大,我陪他变老。”

  前几天,云姝荣回老家,看到父亲正蹲在院子里侍弄花花草草,胡子拉碴,头发像杂草一样堆砌着。看到她的那一刻,父亲故意板着脸说:“你这丫头,才回来,等着你给我理发呢。”云姝荣习惯性地从抽屉里找出老式的理发工具,一把剪刀,一把推子,然后让老云坐在椅子上,把围裙寄在脖子上,开始认真为他理发。在老云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一直是由云姝荣为他剪头发。理发的过程中,老云睡着了。望着老云佝偻的背影和花白的银发,云姝荣禁不住潸然泪下:“刚退休的时候,父亲身子还算板正,发间只是偶尔有几根白发,现在却几乎找不到一根黑发了。”

  支持儿子西藏支教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如山般厚重无言,默默付出,在这里提前祝福老爹节日快乐,谢谢你的每一次正确指点!”6月15日一大早,27岁的杨早龙给父亲发去微信,提前为父亲送上节日的祝福。

  杨早龙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乃同村。在他的记忆中,由于父亲是家中的老大,所以一直是“大管家”的形象,“二爹三爹和两个姑姑家甚至奶奶家的大事小情,他都要管,威信很高。”杨晓龙告诉记者,父亲很严厉,他从小就惧怕父亲,和父亲的交流很少,甚至一度以为父亲不喜欢他。

  2006年,杨早龙因为在学校里玩耍的时候不慎摔倒,导致胳膊粉碎性骨折,在医院住了大半年,也因此错过了升学考试,成为一名留级生。那时候,一直是父亲在医院里照顾他,穿衣、吃饭、上厕所,几乎样样都要父亲帮忙,不止如此,父亲还要每天抽空给他上课,教他落下的课程。“那是我成长过程中和父亲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虽然他平时对我很严厉,看到我受伤,却比谁都着急。”杨早龙说,因为住院期间花了不少钱,当时姐姐还在上大学,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在医院里,每次父亲问他“想吃什么”的时候,他就回答“想吃面条”,因为医院食堂里面条最便宜,一元一碗,所以父子二人在医院食堂吃过最多的就是廉价的面条。

  2015年,大学毕业后,杨早龙决定出去闯一闯,他一直有一个去西藏支教的梦想。然而,他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他们都觉得应该在呼和浩特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一向少言寡语的父亲却成了唯一支持他的人。杨早龙至今还记得,父亲当时说过的话,“只要外面的世界够精彩,你可以多走走多看看,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你的阅历将来就是你的资本”。

  正是因为父亲的支持,杨早龙终于实现了西藏支教的梦想。如今,只要有时间,杨早龙就会回家,陪父亲喝两盅,聊聊彼此的近况。

  你老了我当你的拐杖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盖世英雄。他可能很少说‘爱你’,但他的爱却从未停止,他总是很严厉,但在你需要他时也会变得温柔。我父亲今年80岁了,前几天和他聊天时,他说出了一个心愿,想去曾经工作过的青海油田走走看看,我要实现老爸的这个愿望。”不善言辞的石滨,说起自己的父亲却侃侃而谈。

  石滨说,父亲出生于1939年,是个地道的陕西人。小时候回陕西老家,常听父亲那头的长辈们说,父亲是个苦孩子。那个年代,人们都不富裕,但是父亲一家由于兄弟姊妹多,日子过得更是捉襟见肘。父亲的性格有点内向,平时不怎么爱说话,家里人每天忙着干活,很少有人主动过问他的日常及感受,因此,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每次聊起父亲小时候的事儿,都会被他轻描淡写。他常说,那个时候,吃不饱饭、没衣服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有一次,和父亲聊天时,他不小心说起的一件事,给我的震撼太大了。”石滨说,父亲在七、八岁时,有一年冬天外出捡柴火,脚上穿的是哥哥们穿过的一双露着多半个脚丫的单鞋。那年冬天特别冷,穿着单衣单鞋的父亲看到前面一头牛拉了粪,他急忙跑过去,光脚踩进牛粪里取暖。那一刻,父亲像讲着别人的故事一笑而过,一旁的石滨却听得泪流满面。

  18岁那年,父亲参加了工作,来到了青海,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从事石油钻井井架安装工作。安装任务多时,他和同事们每天在40多米高的井架上,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每天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儿,很累,而且高危,但是父亲却特别开心,因为可以挣工资了。石滨说,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父亲又去到大庆油田从事井架安装工作。尤其是在黑龙江工作的那几年,由于常年在户外工作,恶劣的气候让父亲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膝盖和脚踝出现严重变形。

  如今,石滨的父母和他一起生活在呼和浩特。他说,父母是平凡普通的人,但是对儿女付出的爱,却是伟大的。“我出生后,爸爸为了给我买奶粉,会骑着自行车到40公里外的郊区商店去买;小时候,我的碗里永远有肉,爸妈的碗里只有青菜;上学了,我学习上需要的东西,爸爸都会满足我……现在,爸爸老了,背驼了,腿脚不利索了,走不动了。每次看着他蹒跚的背影,我只想当他的拐杖,他想去的地方,我都会陪着他……”话未说完,石滨眼里已满是泪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周末回老家,爸爸拿出一些本子和铅笔给女儿用,我的记忆倏然回到小学时代,那时候,我和弟弟经常用到本子和铅笔,为了让我俩好好学习,家里的本子、铅笔、橡皮都是成箱批发。虽然那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爸妈非常舍得在我们学习上投资。很庆幸,庆幸爸爸把这些保存下来,庆幸自己没有辜负父母的用心,庆幸老鼠君的手下留情,这不仅仅是几个本子,也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态度。我想,我们这代人应该做的,就是将这种理念延续下去……”这是80后媒体人靳敏前几天发的一条朋友圈,获赞的同时,也让大家颇有感慨。

  对大多数人来说,“父亲”是一个提到就会觉得温暖、安心的称呼。而对于靳敏来说,爸爸除了让他体会到温暖、安心,更是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从我记事起,半夜醒来,总能看到爸爸趴在桌子上埋头写着稿子。每次爸爸的稿子见报,我就会有模有样地捧着报纸给全家人读,高兴地对爸爸说‘等我考上大学,我也要当记者’。如今,我真的成了一名记者,每每回想起爸爸当年教我读书、识字的情景,心里总是暖暖的。”

  靳敏说,她的家乡在呼和浩特市周边一个县城,爸爸是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虽然平时工作比较忙,但是对她和弟弟的教育有一套,“我爸经常陪着我和弟弟玩儿,他跟我说,不能死读书”。

  说起和父亲之间记忆最深刻、最暖心的一件事,靳敏沉浸在回忆中。初中二年级时,她患上了严重的肾炎。按照医生的建议需要静养休息,不能过于劳累。为了不影响学习,父亲每天推着自行车接送她上学、放学,一天4次,风雨无阻地坚持了1年多。“平时上学骑车需要10多分钟的路程,爸爸怕坑坑洼洼的路面把我颠着,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推着自行车走,每次走到学校都需要半个多小时。那时候,看着爸爸推着自行车的背影,感觉他的特别伟岸。”靳敏说,直到去年过年回老家,一进院子,早早在屋外等候着的父亲急忙上前帮他们提东西。那一刻,她突然发现父亲的头发白了,身材也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挺拔。她突然意识到,父亲已经60岁了,不再是小时候那个严厉的父亲,言语中,更多的流露出一种慈爱。

  “很多人说我从事的工作和父亲一样,性格也更像父亲,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的童年丰富多彩,充满了父亲的陪伴。”靳敏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调查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市井/热线/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中国·综合
   第09版:世界·综合
   第10版:健康
   第11版:娱乐汇
   第12版:新报宝贝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激情世界杯
   第15版:激情世界杯
   第16版:激情世界杯
那些关于老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