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共场所需要更多“救命神器”

  3月25日,一名在北京东单体育馆篮球场锻炼的中年男子突发疾病。万幸的是,6名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正在隔壁打球,医生们飞奔过去,刚好球馆里又配备了自动除颤仪,男子被除颤4次后终于转危为安。由于此前发生过协和医院骨科医生在东单救治摔伤老人、ICU护士在东单抢救猝死路人、妇产科护士长在东单地铁急救晕厥路人,协和医学生在东单游泳馆抢救溺水者的案例,不少网友在为医者仁心点赞的同时,也笑称“东单是世界上最安全区域”。

  庆幸之余,人们不禁也会发问:那出了东单呢?总不能让大家伙都跑到东单来锻炼吧。遇到有人突然发病,身边恰好有医生是运气;从更高效、更负责的角度考量,科学配置急救设备、普及公共急救培训,才是重要的解题思路。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为例,它是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神器”,在东单医生救人过程中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去年5月,曾经有非医务工作人员在白云观第一次利用AED对心脏骤停的游客实施了成功抢救。

  但无论是从新闻报道中,还是实际生活体验中,人们对AED还是陌生得很。虽然在一些地铁站、公园、校园里,已经配了包括AED在内的急救柜或者急救包。可一旦事到临头,紧张忙乱的情况下,要么是找不到,要么是不敢用也不会用AED,以至于白白错失了宝贵的抢救窗口期。从整体来看,还有相当多的场所没有配AED,或者将之当做摆设“高束焉庋藏焉”。再加上大部分民众并没有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基本创伤救命术和心肺复苏术等常见急救知识,不得不说,普及公共急救教育迫在眉睫。

  完善“院前急救计划”,重视类似AED这样“救命神器”的布局和配置;同时,加强急救知识培训,才能保障“东单”之外的每个地方都是最安全的。(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法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新报调查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小记者·活动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广告
   第16版:劲爆体坛
开车玩手机,要不得!
公共场所需要更多“救命神器”
智轨列车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