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作者朱熹,我们在解析《春日》时,就对他已经做过介绍。这里再简单讲讲他的一些情况。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当读者在宋代人物中,看到“朱文公”三个字或看到“朱子”两个字时,就应想到他就是朱熹。
朱熹是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所谓“四书”,就是指朱熹对《论语》进行了注释,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和《中庸》,再配上《孟子》,最后写成的《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朱熹是理学家。但,这里不谈理学,那太复杂了。这里只涉及一下朱熹对于文与道的主要论述。他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于是,他用更通俗更直接的话说:“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再换一种说法,朱熹认为文与道其实就是一回事。笔者想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认真领会他的这一哲学思想,就便求教于大家。笔者这里不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不是偷懒,因为朱熹先生也好像不想让读者知道。
二、解释部分词语: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义斋,是郑安道之号。朱熹的父亲朱松任尤溪县尉时,郑安道之子郑德与任尤溪县宰,与朱松是极好的朋友。朱熹就出生于郑义斋馆舍的西厢房,后来这里就成为闻名遐迩的朱熹诞生地。
2.鉴:镜子;古人以铜为镜,一般用布帛包着,用时才打开。也有人说,鉴,是指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3.天光云影共徘徊:指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
4.渠:它,指方塘之水。
5.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6.清如许:如此清澈。许,这样。
7.源头活水:这里应比喻不断更新的事物,其内涵极其丰富。
三、赏析这首诗。
首先,逐句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1.第一句是“半亩方塘一鉴开”。这句中,“半亩方塘”是实景,而“鉴”则是作者的幻觉。如果从修辞角度讲,就是比喻。
我说是幻觉,意在猜想,作者当时看到的不是别的,而是一面打开的镜子,而这镜子谁都没见过,它只在作者的眼前与心中。而这一句,正是后三句的根基或铺垫。为什么?一是写成镜子,这个方塘才会有无比明亮的特点,否则“天光云影”就不会那么光彩;二是写成镜子,才能显示方塘深不可测与清澈见底的特点;三是写成镜子,才可以折射出作者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的眼光。
2.第二句是“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中,作者把“鉴”和“方塘”的各自特点,非常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你看,只有“鉴”,才能使天光云影如此鲜明而晶莹;只有方塘之水,才能使天光云影在其中“游来游去”。所以,仅仅说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然很难窥视到作者独运的匠心。笔者觉得,仅仅是诗中的“徘徊”一词,就能勾起读者无穷的念想与遐思的。难道“徘徊”的,只是“天光云影”?
3.第三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这句诗有承上启下之妙。说它承上,是因为前一句的“天光云影共徘徊”,已经暗示了这方塘(鉴)其清且深的特点;说它启下,是因为后一句的“源头活水”,正是告诉读者“清如许”的原因。
4.第四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粗略地看,只是写方塘之水清澈的由来,但,只要联系全诗稍加思索,就会悟出这句诗是点睛之笔,是作者从“学习”中获得的最佳境界。朱熹已经不是在酷似镜子的“方塘”中“徘徊”了,现在的他已经在潺潺作响的“活水”中随意畅游了。其欣喜与狂欢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试探这首诗所蕴含着的哲理。
前面在简介作者时,提到了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论述,这里就结合这首诗,说说笔者的一点领悟。
1.这首诗中的“书”指的是什么?
有人根据“方塘”二字,就断定诗题中的“书”,便是指书法,说这诗是反映朱熹欣赏书法时的感受。其实这里的“书”,也可以指书籍,指书信,甚至可以指诗人心中的人呀!我们现在不是也说“我读不懂这个人”或“观景容易观人难”这类话吗?当然,这“书”还可以是诗人所想的其他事物:具体的或抽象的。朱熹不是说: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吗?所以,这“书”就是诗人心中之物了。
2.作者诗中文与道关系的体现举例。
例一,“方塘”与“鉴”之间,鉴是文,方塘是道,即是说,镜子是方塘所折射之物。
例二,“天光云影”与“鉴”之间,天光云影是文,鉴又变成了道。即是说,天光云影是镜中所见之物。
例三,“源头活水”与“清如许”的“渠”(方塘)之间,源头活水是道,渠是文。即是说,清如许的方塘之水是从源头活水那里来的。这岂不是明明在说:文,“皆是从道中流出”的吗?
所以,笔者觉得这首诗所蕴含的,绝不只是他欣赏书法或读书过程的感受。有学者写道:“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就读书而言,上述见解当然没错,可问题是,仅就“源头活水”而言,其内涵之深之广,也是无法测量的。笔者还看到另一位学者写道:诗人有“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笔者欣赏这样的感悟。
这里,笔者还想啰嗦一句:请读者注意“源头活水”中的“活”字。其所蕴含着的道理、思想与感情,恐怕绝非“源源不断”“千变万化”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词语所能形容的。
若问:你说“活”是指什么?答曰:不知道!不过,笔者可以告诉阁下:你能想到什么,这“活”就是什么。哈哈,别生气!要不朱熹会笑话我们的。
3.末了,还想抄录朱熹写过的另一首诗。这首诗也题为《观书有感》,诗曰: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至于这首诗的深广之内涵,笔者就不敢再任性了。文/李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