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古装剧里经常有人犯了罪就被强令出家,还常常有犯了法跑到寺庙当和尚就能免被法律处罚的桥段,其实这在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咱们以唐朝为例来说。
唐朝时候,明令禁止僧尼私自出家的行为,对于未经官方许可而“私入道”的行为,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唐律疏议》“私道条”对于私入道僧尼及相关人员都要进行处罚。私入道的僧尼本人及使其入道之人,都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那么,要想成为一名僧人,需要经过哪些流程呢?先说最普遍的途径,首先要成为一名童行。童行也称为童子、行者,是在未被剃度成沙弥之前,留有长发、居于寺院的发心出家者。在童行阶段,出家者与寺院之间相互了解与适应,进行适当的经法学习,为日后的得度做准备,“念经求度者,温习经业,不得懒惰”,同时也要从事一定的劳动。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僧人还需经过试经。试经度僧是唐代为控制僧尼人数,禁止私自出家而设立的制度,又称试度,大概开始于唐中宗年间。度僧时,让请求出家者读诵经论,并且陈述其义,类似现在的上岗考试。到了唐代宗年间,国家规定试经者须经过佛教经律论三科的综合考核才能得度,已不仅仅是背诵经文那么简单。
考试合格者由官府发予度牒,度牒也就相当于国家认可的出家资格证书,是政府机构发给道士和僧尼们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唐时,度牒由尚书省祠部发行,用“绫素锦素细轴”制作而成,大致与朝廷的诏令文告相类似。度牒上详细记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等内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身份证。有了这份度牒便可随意行走,还获得了免除赋税徭役等特权。
另外,逢皇帝寿辰等重要日子,在皇帝的特别恩许之下,也会给予度僧名额。有名望的高僧也可以向皇帝提出请求,特恩度僧,如玄奘法师就曾为善洛、法通、处俨等请求恩度。还有针对个别人的特别恩度,窥基就是在唐太宗的许可下,成为玄奘的弟子。
试经、特恩之外还有一种特殊度僧方式,称为“进纳度僧”,又称纳金度僧、卖度。卖度成为一种制度始于唐肃宗时。事实上,这种办法在肃宗即位之前就已开始。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杨国忠献策,让御史崔众去河东收钱度僧尼道士,结果很快就得钱百万。后来唐肃宗在彭原郡时因“军兴用度不足”,也通过贩卖度牒的方式来筹钱。此后,这种卖度的方法推广到各地,正式以纳钱度僧尼作为朝廷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常情况下,祠部颁发的都是已记录剃度者信息的实名度牒。而空名敕牒是指未填剃度者信息的空白度牒,这种度牒就可以由买主随便填写。“空名度牒”实际上已经为纳钱度僧留下了隐患。尽管唐朝后期朝廷开始逐渐滥发度牒,但此时度牒发行手续仍然比较复杂,和后来宋朝时的度牒经济规模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
以上说的这些流程都是基于当时的朝廷对寺院经济有良好的管控力,如果碰上战乱时期,就会容易得多。唐朝著名宰相上官仪就曾自行剃度。上官仪的父亲曾经是隋朝江都宫的副总监,但是其父亲在江都之变时被杀,当时上官仪还很小,为了躲避叛军的追捕,就进了寺院做了和尚。战乱之下,叛军根本无暇前去搜捕他,就这样上官仪在寺庙里得以安身。后来他发奋读书,在贞观年间考中进士,最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