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桑洁:为音乐而生

  桑 洁
  文/李  悦  王新民

  在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一个蒙古族家庭里,中年的父母早就期盼着能有一个男孩。1944年的一天,他们终于如愿以偿,于是他们给这个新出生的孩子起名桑洁。翻译成汉语就是想念。

  科尔沁草原是歌的海洋,音乐的天堂。出生在这里的桑洁似乎是为音乐而生,他的祖父、父亲和几位叔叔都是科尔沁草原上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马头琴、四胡、胡必思等各种乐器家里应有尽有,全家人坐到一起就是个完整的蒙古族民间乐队。每到劳动闲暇时,乡亲们便聚到他们家院内,听蒙古说书,看民歌演唱,直到三星西斜。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小小的桑洁受到了他的音乐启蒙。7岁那年,叔叔特格喜都楞正式收他为徒。

  桑洁的叔叔自幼双目失明,后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蒙古四胡传承人,桑洁跟着叔叔学会了四胡。上中学后,音乐老师额日登图发现了桑洁的天赋,经常给他“开小灶”,使桑洁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

  1958年广播电台组织诗歌大赛,额日登图鼓励桑洁去参加。这样,桑洁谱写了人生中第一首歌曲《我的家乡》。歌曲被内蒙古广播电台海拉尔台录制播出,还给桑洁寄来两元钱稿费,桑洁一下子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出名了。这让桑洁更加喜爱音乐了,初中毕业他就考进了十分重视音乐教育的甘旗卡一中。学校乐队聚集着一批有音乐天赋的孩子,1961年在参加哲里木盟独唱、独奏、独舞的会演中,桑洁和他们几个伙伴都拿了奖。桑洁高中毕业那年,老师为了让他取得本科学历,劝他放弃了只有大专学历的内蒙古师范学院音乐系,而考了中文系。

  然而音乐对桑洁的吸引力仍然是巨大的,上了大学后,桑洁在完成中文系课程的同时,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去艺术系听音乐课。桑洁后来回忆道:“当时艺术系的教室是平房,夏天上课时都开着窗户,我就站在窗子外面,拿着一个笔记本,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我就做着笔记。有一天赵汝德老师发现了,问我是哪个系的,我说我是中文系的,特别喜欢音乐,所以只要有时间就来听课,赵老师被感动了,就让同学给我在教室里放了一个凳子和一张桌子,说以后你就来这儿听吧。”就这样,桑洁在内蒙古师范学院4年不仅读完了中文系,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音乐专业的大部分课程。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桑洁第一次来到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听到了纯正的鄂尔多斯民歌。从小习惯了内蒙古东部民歌的他,被鄂尔多斯民歌高亢、明快、跳跃的节奏所震撼,于是他暗暗立下了研究鄂尔多斯民歌的志向,所以当毕业分配时,人们谁也想不到他会主动提出到伊克昭盟。

  1967年,大学毕业后的桑洁如他所愿分到了伊克昭盟,那时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正好缺人,听说盟里分来一位喜欢音乐的大学生,旗里领导就设法把他要了来。从此中文系毕业的桑洁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之路。

  在乌兰牧骑桑洁一边参加演出,一边搜集学习民歌,为此他走遍了一个个嘎查,深入到最偏远的蒙古包。在鄂尔多斯民歌的启发下,他开始尝试着创作自己的歌曲。然而由于桑洁并非作曲专业的科班出身,要创作出好的曲子并非易事,他迫切期望有一位专业老师给他以指导。

  杜兆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高才生,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发展蒙古民族音乐,他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来到内蒙古。没多久,杜兆植的音乐才华便征服了内蒙古音乐界。

  七十年代初伊克昭盟歌舞团恢复重建,桑洁从乌兰牧骑调到歌舞团,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杜兆植早已从内蒙古歌舞团来到了这个团,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就拜杜兆植为师,学习作曲、配器。说起那段往事,桑洁依然兴奋不已,眼睛发出激动的光芒,他说,“杜老师对我既严格又爱护,他住的小屋和自己的破钢琴是我永远忘不了的课堂。我们一起下乡,一起演出,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把教学带到那里。记得在牧区我们放过半个多月的羊,放羊时捡沙葱,晚上回来,把沙葱洗洗剁碎放点盐,就着饭吃。虽然没有什么菜,但杜老师说这就是牧民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地体验生活,写出感人的作品。”

  在杜兆植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桑洁的作曲有了质的飞跃,他创作的歌曲《心中升起不落的太阳》一经面世就被中央广播电视台选中,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歌曲。这之后,桑洁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八十年代初,桑洁迎来了他创作的春天,他与杜老师等人为伊克昭盟第一部舞剧《孟克都仁》创作的音乐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此后桑洁再接再厉,谱写了《乌仁都西之歌》《梁外人》《柳青》《漫瀚调歌剧》等诸多优秀的作品。

  上级主管部门为了打造伊克昭盟歌舞团,1984年决定任命桑洁为伊克昭盟歌舞团团长。桑洁是个不甘落后的人,为了干好团里的工作,他的大部分精力都必须用在行政事务上,原定的创作计划不得不一次次推迟。桑洁分析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坦诚地向上级领导说明,自己是个创作型人才,并不擅长担任行政工作,正式提出辞职,以便一心一意搞创作。领导为他的真诚所打动,于是将他调到创作研究室担任主任。在创作研究室他如鱼得水,不久,《劝奶歌》《草原绿色》等一首首优秀歌曲诞生了。

  说起《劝奶歌》,桑洁至今还记得当年创作的情况:“那是我在牧区亲眼见到的一件事,一只母羊生下小羊羔后拒绝给小羊喂奶,这时老额吉便抱着小羊羔,用手不停地抚摸着母羊的脊背,嘴里哼唱着简单的曲调,在不断重复的曲调中,母羊似乎听懂了老额吉的劝喻,双腿跪了下来,小羊羔急忙吮吸着奶头,母子和谐地相处在一起,这一幕让我很震撼,于是我跟着这位老额吉,记录下了这首曲调,后来写成了《劝奶歌》。”由于这首歌曲源于生活,因此真实感人,一经推出便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成为内蒙古的优秀歌曲,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

  几十年来,桑洁深深眷恋着草原,眷恋着鄂尔多斯这片热土,鄂尔多斯的文化历史、风俗民情无不是他创作的题材。在完成了《女王归来》后,桑洁又参与到大型舞剧《森吉德玛》的音乐创作中去。

  森吉德玛的凄美爱情故事,是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经典传说。其歌曲早已脍炙人口,因此如何出新,如何用音乐烘托全剧的主题,对桑洁他们几个作曲来说难度极大,面对挑战,桑洁他们迎难而上,几易其稿,成功完成了音乐总谱的创作。

  1988年,《森吉德玛》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森吉德玛与布日固德的忠贞爱情深深打动了观众,浓烈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音乐让这部舞剧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流淌进观众心中,演出结束,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森吉德玛》就此一炮而红,被评论界赞誉为“中国的朱丽叶,草原的祝英台”。接着于1992年参加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一举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编导奖、优秀作曲奖、最佳表演奖,以及舞美设计奖和服装设计奖等一系列奖项;1993年再度荣获国家文华新剧目奖。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桑洁获得了“自治区杰出作曲家”的荣誉称号,这是对桑洁几十年音乐生涯的肯定与总结。面对荣誉,桑洁依旧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还是那个热爱音乐的桑洁,还是那个为音乐而生的少年。

  (内蒙古老作家、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首府看点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声音/广告
   第16版:劲爆体坛
桑洁:为音乐而生
寻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