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畅通经济大循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速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稀土产业体系,“两源”基地建设量质齐升——形成以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精细化学品等为主的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在全国率先开展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新能源已成为自治区能源供给体系的新亮点新名片;形成由稀土原材料至新材料至终端应用的稀土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催化与合金五个产业发展方向,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步履铿锵。
初秋时节,走进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聚丙烯自动包装车间里,4条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白色的聚丙烯颗粒被打包入库,即将发往下游客户手中。人们很难想象,这晶莹剔透的白色聚丙烯颗粒竟是黑黝黝的煤炭幻化而来。
“双碳”目标下,盛产煤炭的鄂尔多斯把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到资源转化升值上,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不断向中高端攀升。
“鄂尔多斯充分发挥煤炭产业‘压舱石’作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打造从‘一块煤’到‘一匹布’、到高端化工品的产业链,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产业园经济发展局局长付飞雄说。
从简单的“挖煤卖煤”,到以煤为基,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鄂尔多斯之变,是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构建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加速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稀土产业体系,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步履铿锵,发展成效令人瞩目——
十年的坚守与奋斗,内蒙古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煤炭59.3亿吨;累计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电1.8万亿千瓦时。
十年的坚守与奋斗,内蒙古煤炭地下气化、褐煤发电烟气提水等新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开辟了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新途径。
十年的坚守与奋斗,内蒙古年转化煤炭超1亿吨,形成以煤制油气、烯烃、乙二醇、精细化学品等为主的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十年的坚守与奋斗,内蒙古全面启动煤矿智能化建设,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01处,井工煤矿智能工作面达128个,露天煤矿无人驾驶车辆达233台。加快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新建煤电全部采用先进高效燃煤机组。
十年的坚守与奋斗,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开展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配套建设了现代能源产业园区。区内1/3以上电力装机来自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内蒙古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基地。
十年的坚守与奋斗,内蒙古大力推广“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全区已并网光伏装机1/4以上用于沙漠、矿区生态治理,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近20万亩。光伏产业带动新型光伏装备等配套产业走向集群化发展,单晶硅、多晶硅产能均占世界产能的1/3以上,内蒙古成为全球最大的晶硅制造基地。
十年的坚守与奋斗,内蒙古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初步形成了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催化与合金五个产业发展方向,形成由稀土原材料至新材料至终端应用的稀土全产业链条。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砥砺奋进。
聚焦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破题解题、见行见效,坚决履行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新能源已成为自治区能源供给体系的新亮点新名片。
据自治区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新能源装机达5653万千瓦,为2012年的3.3倍;新能源装机比重达36%,较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21年全区新能源发电量达1191亿千瓦时,为2012年的4.2倍,是全国唯一一个新能源发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的省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655亿千瓦时,占全区电源总发电量的21.2%。
风来千帆竞,潮涌逐浪高。新征程上,内蒙古牢记嘱托,砥砺奋进,逐“绿”前行,向“新”出发,一个“底色”更浓、“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内蒙古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