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季羡林:靠第二职业 走过“艰难”岁月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9日) 11版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姜炳炎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是一部季羡林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的著作。季老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等4方面为主题,指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细读本书,感到大师亦是常人,也要面对一日三餐,也会有酸甜苦辣。书中季羡林几次提到自己的第二职业。

上世纪50年代,季羡林在北京大学被评为一级教授,这可是为数不多的荣誉。

当时每月工资345元,再加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每月津贴100元,共计445元。这个数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然而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十分“不菲”的大数目。季羡林曾举两个例子:在北京莫斯科餐厅吃1次,大约1.5元到2元,且汤菜俱全,外加黄油面包,还有啤酒1杯;如果出去吃烤鸭,也不过六七块钱1只。因此季羡林得意地说:“从工资收入来看,那是我一生最辉煌的时期。”

随着时间流逝,国家逐渐进行改革开放,物价涨幅较大。这个阶段,季羡林账面上的工资仍是北大教员中最高的。他每月领到的工资,七扣八扣,拿到手的约700元至800元。保姆费占一半,天然气费、电话费等,约占掉剩下的四分之一。实际留在手的只有300元左右,这些钱要负担全家4个人的吃饭和花销,有些捉襟见肘,至于以往的莫斯科餐厅、烤鸭之类,季羡林已是可望而不可及。怎么办?单纯靠工资,连生活都保证不了。思前想后,季羡林搞起了第二职业。

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不懂更不敢搞第二职业,谁要这样想、这样做是最犯忌讳的。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观念变了,国家政策宽松,北京大学有不少人从事各种形式的“第二职业”。

季羡林的第二职业就是爬格子。不同体裁、不同篇幅的文章寄出后,时不时地收到全国各地的稿费,乃至很多时候他都不知道是哪一篇文章换来的。

季羡林没有专门统计过,每月的稿费收入能有多少。反正感觉,对每月工资仅剩300元钱的他来说,从事第二职业后就再也没有感到拮据,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还能有大把的钱捐给别人或家乡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