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声盼你来
茫茫的乌拉特草原上,春雪骤降,厚厚的积雪阻挡了牧民们出行的脚步。一支驼队却踏雪而来,这支驼队就是由乌拉特后旗牧民党员、苏木镇党员干部、部队官兵、民兵、农牧科技人员组成的“驼背宣讲队”。
“一方土地、一片草场,都是民心”。顺利推进“草原确权”是一项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乎农牧民利益的重要工作,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的工作之一。为了得到牧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党的政策宣传引导便成了先头部队。
“咱们确权用的是天上的卫星和地下的定位系统,天上地下拍个照片一看,你们家草场上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咱们就在家里,就在电脑上,承包草原的基本图形和四周界线都能看见,乡里乡亲根本不用打麻烦”。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牧民托娅依然清晰的记得“驼背宣讲员”图布沁,用蒙语详细的介绍“草牧场确权”的有关政策。
“我竞选了三轮,才当上这老师,我还真是靠这蒙汉兼通才胜出的,我得好好发挥这个长处,好好把党的政策给咱们牧民讲清楚,说明白。”宣讲员图布沁说道。
乌拉特后旗对“边疆流动党校”讲师实行“招标”式管理,从基层嘎查村、社区等群众中选拔蒙汉兼通的“草根”讲师进行“投标”。2016年有42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了“流动党校”培训课题的“竞标”,全旗从中选取了220名人员组成了流动党校讲师团,其中蒙汉兼通讲师占60%,连续举办各种主题培训200多场次,受众达6800余人次。
乡音民俗入心坎
“这就是过去咱们牧民给红军战马做的马鞍子,它结实又轻巧,是咱们骑兵‘秘密武器’!这是咱们牧民们在打驼球”。来自民间的乌拉特民俗传承人额尔德尼用泥塑向蒙古族小学的孩子们展示着他收藏的“红色记忆”。
在获各琦苏木毕力其尔嘎查“党员固定活动日”上,来自边防派出所的民警和牧民们组织了“守边赛马那达慕”,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把牧民群众聚集起来,更把“守边有责、戍边光荣”的思想深深扎在牧民心中。
乌拉特后旗“边疆流动党校”坚持用“蒙汉兼通讲师讲学、用蒙汉语言教学、用蒙汉节日活动传学、用蒙汉文化活动活学、用蒙汉风物导学”的民族“五用”工作法,用群众熟悉的、喜欢的、愿意接受的方式,提升了宣传教育培训的“亲切感”“民族感”“传承感”,让党员群众在言传身教中增强政治定力,强化了党员的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巩固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上门解难面对面
“甚叫党支部书记,那就是得‘说话有人听,办事儿有人跟’。你看咱们万峰骆驼节上,牧民们唱着牧歌赶着骆驼,风餐露宿奔波数百里路前来参加,这一路靠的就是咱党支部书记宣传入心、组织到位。”来自巴音前达门苏木的退职嘎查老书记特木日朝鲁走进“党员中心户”家中,为前来“取经”的新任职的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乌拉特后旗为把“边疆流动党校”做实,坚持问题导向,采取“上门交流面对面、现身说法一对一、政策宣讲户对户、手机微信一传一”等方式,通过精讲一堂党课、推广一项技术、树立一个榜样,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方向,提升党员服务基层、服务民生的能力,特别是带动党员在引领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
摩托车队的轰鸣声在草原上回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宝音德力格尔带领“摩托宣讲队”为蒙古族群众送去“蒙文”报刊。
潮格温都尓镇的“流动服务车”上张贴了新的“流动党校”课程表,吸引许多牧民驻足,奔走相告,原来是种子改良站的刘站长要来讲授“种畜”饲养知识了。
“流动党校”,它不再只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他像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边疆的每个角落,筑起了坚固的思想屏障。他不再只是一个“学校”,他是边境牧民听取党声音的“耳朵”,是带领群众放眼看世界的“眼睛”,是引领群众致富的“臂膀”。
(梁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