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放管服”改革以来,通辽市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从313项减少到41项,审批时限缩减了64%,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涉企收费,为企业降低成本17.7亿元。2016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9万户,总量突破20万户 。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激活了民间投资。”通辽市政府副秘书长、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包建设介绍,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提高重点项目审批效率,市旗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均设立了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窗口,按照“从简从快、限时办结、并联审批、超时默认”原则,将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审批,实行全程跟踪督办服务。
通辽市不断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吸引了一大批知名民企相继投资落户,涉及铝新材料、玉米生物、食品加工、房地产、农牧业、旅游文化等众多领域。2016年,全市实施限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87个,完成投资1219.3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1.6%。科尔沁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主任幺立国说:“‘放管服’改革让园区在不到2年时间里吸引入住食品加工企业140户,产品数量达到20大类100多个品种。”
通辽市还率先成立了非公经济阳光服务中心,集中做好非公经济发展协调、维权等具体服务工作,打造非公经济一站式、便捷式、解难式服务平台。该中心成立3年来,累计举办招聘会100多场,提供工作岗位7000多个,举办非公经济系服务讲坛11期,培训企业家及员工2000多名、大学生820名。促成金融合作总金额45亿元,发放创业就业贷款1.3亿元。
今年, 通辽市以“减证”带动“简政”解决企业办理证照“部门多次跑、资料重复交、办理时间长”的问题, 在“五证合一”基础上,对部门分别办理的涉及企业的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案等证照事项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一套材料、一口受理、一网运行、一窗发照、信息共享,以二维码形式加载到同一营业执照上,实现多证合一。目前,已将商务、文广、食药监、房产、住房公积金等部门20个登记备案审批信息与“五证”进行整合,实现二十五证合一。首张“5+X”营业执照已于5月25日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