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张有焕以种植叶类蔬菜为主,然而仅靠种植生菜、油菜、白菜等品种,不仅种植成本高,销路也不好,再加上年久失修的大棚温湿度不够,病虫害防治技术又掌握不到位,成活率只有60%,种植蔬菜每年收入仅有2至3万元。如今,乘着科技的东风,蔬菜产量不断提高,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赛乌素嘎查是二连浩特市唯一以果蔬种植为主的嘎查,可谓当地和蒙古国部分省市的果蔬供应基地。近年来,二连浩特市本着“政府出资、群众受益”的原则,投资近120万元升级改造简易蔬菜大棚80余座,对54座年久失修的温室大棚维护修缮,并投资12万元钻探1眼160米深的机井,将传统的管灌、渠灌等灌溉方式变为滴灌、膜灌。经过升级改造,嘎查菜农一块地可顺利收获2至3茬蔬菜,每户年均收入增加近3万元。
不仅如此,该市还先后组织菜农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参观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多次请来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张有焕就是首批“学艺取经”的代表,开阔了眼界后,他便引进栽植了包括“灯笼红”香瓜在内的新品种。
仲夏时节,张有焕家的瓜棚绿意盎然,瓜蔓上开出鹅黄色的小花,可见花生米大小的瓜蛋儿,再过一个月,大棚里的香瓜就能上市了。张有焕说,种香瓜旱了不长,涝了不甜,温度湿度还要适宜,要采用先进技术,才能提高种植效益。张有焕高兴地说,今年耕地松土也不像以前那样费时费力了,就在前不久,二连浩特市采取菜农个人出一半、政府出一半的补贴方式,为63户菜农购置了旋耕机。
据赛乌素嘎查第一书记黄金海介绍,因为实施了科技扶贫,全嘎查果蔬产量已由从前的600万公斤增至650万公斤。为挖潜提效,二连浩特市先后引进多家企业,实行“公司+协会+基地+菜农”运作模式,成立农民合作社,建立果蔬基地,很多菜农不仅能够在家门口把菜卖了,还有技术人员在种植前、种植中进行指导,保证果蔬品种质量和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王立华 牧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