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在号准“贫脉”上下功夫。虽然各地区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产业发展不足造成的。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地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授人以资金之“鱼”的同时,更要授人以产业之“渔”,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这样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一棚棚香菇在土右旗新营子村扎了根,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农民走进大棚,转型成了菇农,变身按月领工资的工人。更重要的是,香菇产业的引入带动了当地更多农民从事食用菌专业化生产,农民掌握相关种植技术后,也能用小香菇为自己撑起“致富伞”。这样一来,产业扶贫的平台搭建起来了,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闲置资源盘活了,必将催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贫困农户在产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一定会走出贫困的泥淖。
授人以渔,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面对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等客观困难,要摸清贫困村、贫困户的“家底”,盘活土地、气候、生态等可利用的资源,为产业扶贫搭建平台,破解贫困户发展无资金、无技术的困境,用资金、产业使农民钱滚钱,利滚利,帮助他们实现由“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