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巴林右旗:土地整理PPP模式催生智慧农业

  本报赤峰7月5日电  (记者  徐永升)盛夏时节,巴林右旗大板镇准宝日嘎查掀起了抗旱夏浇的高潮,可在嘎查平整的玉米田里却见不到开阀放水的农牧民。原来这片1700亩的土地,今年实施了“投建管服一体化”的PPP精准扶贫项目。这个土地整理工程配套建设了智能灌溉和检测系统,农牧民只需在家中轻点手机,就能实现远程灌溉。眼下,这个总投资1.67亿元的项目建设已全线铺开,工程竣工后将把7个苏木镇24个嘎查村的12.7万亩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智能灌溉系统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京蓝沐禾节水装备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李文岗向记者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神奇之处。打开平板电脑中的APP,眼前膜下滴灌玉米田的土壤湿度、风速、温度、光照强度等参数一目了然。这些参数由田间智能气象站的传感器传到云平台,平台再根据环境参数计算出作物蒸腾量,判断浇还是不浇,该浇多少水才合适。李文岗刚按下手动灌溉键,就听见泵房的水泵抽水声,再点击其中的一个主阀门和分阀门的图标,就见带着天线的阀门马上打开,滴灌袋随即鼓了起来,开始向庄稼滴灌。而系统的测土配方模块还会提出施肥建议,并通过水肥一体化的施肥罐,将肥料直送作物根部。

  土地整理一靠资金二靠技术,但仅靠政府的单一投入,很难一步到位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农田标准。今年,巴林右旗创新土地整理的融资模式,与京蓝沐禾节水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公司区域经理乌力吉牧仁介绍,整个项目由企业投资0.65亿元,用来建设自动化控制、检测系统和智慧农业等系统;由政府投入1.02亿元,用来打机电井、铺管道、修作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资本的投资方,京蓝沐禾负责从建设到管理再到服务全过程,企业获得了20年的特许经营权,可按用水量来收取农田灌溉服务费。“农民得实惠,企业能赚钱,政府得民心”,这个三方共赢的项目一经推出就深受农牧民欢迎。

  准宝日嘎查一组牧民那仁满都拉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玉米每年每亩地最多要交100元的浇水费用,项目实施后,这笔费用增加到近150元,可粮食的亩产却能增加200公斤,亩收入能增加240元,虽然每亩多花50元的水费,可每亩的纯收入却能增加200元左右。为鼓励和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挥规模化节水的最佳效能,旗里出台奖励政策:对流转土地的原承包农户每年每亩奖励40元,对土地集中由村委会或合作社管理的,每年每亩奖励10元。对自耕自种的贫困户,将给予实际发生水费50%的补助。此举将让全旗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益,每年每亩地就能节省水费支出70多元。

  “创新PPP融资的新模式,发展智慧农业的新业态,这是巴林右旗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次新尝试!”巴林右旗国土资源局局长田海峰认为,这种土地整理的新模式,将会在全旗引发一场“农业革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公告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教育
   第09版:北国风光
巴林右旗:土地整理PPP模式催生智慧农业
“海岱蒜”变身致富品牌
村里的党员个个走在前
飞针走线刺绣忙
向清洁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迈进
党员志愿者送法律到工地
学习教育朗诵大赛举行
入围中国温泉金汤奖十佳温泉小镇
“苦”产业种出“甜”日子
首届麦田音乐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