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岱蒜”变身致富品牌

  本报包头7月5日电  (记者  吕学先)“沙尔沁的辣椒,海岱的蒜”。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海岱村因有百年种植紫皮大蒜历史而远近闻名。如今,“海岱蒜”正让这里的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海岱村共有村民635户,其中贫困户29户。过去,由于大蒜产量低,再加上价格不稳定,村民种植大蒜的积极性一度受到影响。2012年,村里成立利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了“老海岱”商标,同时承包村民1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大蒜,并优先承包贫困户的土地,吸收他们来合作社打工。

  “合作社承包了我家土地 我在合作社打工,生活越来越好了!”辛召兵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他家一直靠种植玉米维持生计,自打村里成立了利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后,他把4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收入翻了近10倍。

  海岱村委会主任尚全明介绍,种玉米,一亩地也就挣个六七百元,而种大蒜,一亩地轻松挣个七八千。

  此外,合作社还筹资建起蔬菜保鲜库,购进设备,不仅销售生蒜,还把大蒜制成黑蒜、醋腌蒜、蒜泥等制品,提高大蒜附加值,并积极参加各种农副产品展示会,让“海岱蒜”走出包头。如今,“海岱蒜”已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每亩收入能达到8000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品牌。

  村委会主任尚全明表示,去年,村里的贫困户已有20户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已经脱贫,今年还剩9户,争取让他们在打工的同时学到技术,在年底脱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壮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
   第05版:公告
   第06版:国际新闻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教育
   第09版:北国风光
巴林右旗:土地整理PPP模式催生智慧农业
“海岱蒜”变身致富品牌
村里的党员个个走在前
飞针走线刺绣忙
向清洁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迈进
党员志愿者送法律到工地
学习教育朗诵大赛举行
入围中国温泉金汤奖十佳温泉小镇
“苦”产业种出“甜”日子
首届麦田音乐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