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装剧误导我们最多的一句话

  古装剧中,基本上都有宣读圣旨的情节出现,每当太监或者是钦差大臣们宣读圣旨的时候,前面都会加上这样一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后才说出圣旨的内容。

  虽然不一定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得多了,也就慢慢习惯起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这句话是宣读圣旨时应当有的。

  其实,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8个字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被用于所有的圣旨中,而且,它的意思也并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个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今睿宗元宗。既已祧去。又文敬等七太子。其中亦有追赠奉天承运皇帝之号。皆已停废。则让皇帝之庙。不宜独存。臣等参详。伏请准中书门下状。便从废毁。沿情定礼。实为协宜。制从之。”这段话选自《唐会要》中的卷十九,“让皇帝庙”这一条记载。这是有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早来源的官方史书资料。

  我们可以从文字中看到,“奉天承运”这4个字其实是唐朝太子去世之后别人给追封的尊号,被用于加在称号前面,也就是说,他是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遵照上天的旨意而且承载运世之道的皇帝,是对于其人政绩和责任的一种赞赏。

  这样看来,“奉天承运”这4个字并不应该是单独的形容词,它应该和名词连起来,用来表示一个有特别尊号的人。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8个字,并不应该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应该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奉行天命的皇帝说的话,而不是为了奉行天命,皇帝这么说。

  看看吧,你是不是被古装剧骗了好多年。

  朱元璋的特别偏爱

  也并不是每一个朝代对于这句话都有相同的用法。

  《万历野获编》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继位之后,把自己称为“奉天法祖”,就连平时大臣们上朝时手里拿的玉珪都必须刻上“奉天法祖”这4个字,并且规定,今后所有的圣旨下达都要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8个字作为前缀,太宗继位之后,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规定,并且将这样的习惯保留了下来,一直沿用到后来清朝灭亡。

  可见,朱元璋对“奉天”两字真是情有独钟。所以,我们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明朝之前,原本“奉天承运皇帝”这个前缀并不是被用于圣旨上,而仅仅是对于皇帝的一个称号,或者是书写史书的时候,描写皇帝说的话所加上的前缀。

  但是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朱元璋对于这个称号特别偏爱,所以,在圣旨的前面加上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8个字,影响后世。也就是说,这8个字是明清时期颁布圣旨的时候才能听到的,其他朝代极少用。

  圣旨的前缀

  其实,关于这圣旨的前缀,每个朝代都不一样。

  比方说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中的“门下省”是为皇帝审核政令、复阅公文的机构,皇帝的圣旨,必须经过门下省的批阅才能够颁布,那么在唐朝的时候颁布圣旨,一般都是用“门下”两个字开头,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口就是“门下,天下之本……”除此之外,还有些时候则会用“大唐皇帝令……”来作为前缀,《旧唐书》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总之,绝不可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再比方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元帝纪》中有“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的记载,那时候的圣旨,也是大多数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来开头,意思是“顺应天道时局,给你下达这样的命令”。 

  (据《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旅游
在这些国家,职业教育何以成为“香饽饽”?
高温也是气象灾害
古装剧误导我们最多的一句话
外国共享单车的喜与忧
“幽灵堵车”真的存在
全球变暖或破坏肠道菌群多样性
“朝霞不出门”有道理
丈夫的格局决定家庭气氛
困扰